我靠開農場拯救妖族 第16節(第1/2頁)

作品:《我靠開農場拯救妖族

“那我們用樹葉子給它遮住呀,就像木屋上的樹葉一樣!”明珝指了指昨晚住的木屋。

“對哦!”女娃眼睛都亮了,“阿耶,我們晚上回來把泥罐烤乾,再蓋上樹葉就可以給鳥兒做窩了!”

“上面可以用樹葉蓋住,下面怎麼辦呢?泥罐可不像木屋不怕水哦!”烈山氏魁道。

“但我們可以把它放到水淹不到的地方啊!”女娃想了一會兒,“就像部落的房子建在高處一樣,而且這個泥罐很小,我也可以直接在下面墊塊兒石頭!……阿耶,好不好嘛,這個泥罐那麼厚,風也吹不進去,小鳥兒肯定會喜歡的……”

“……好,阿耶晚上回來陪女娃做……”

女娃童言童語,卻給了烈山氏魁莫大的靈感。

缺口的陶罐,給鳥兒做窩……如果陶罐夠大,豈不是可以給人做屋子……不行,那麼大的陶罐根本沒辦法燒出來……但如果的只是將黏土烘乾呢?

他見過烘乾的黏土,只要揉摔得好,烘乾後非常的堅硬,如果厚度足夠,能不能防禦住野獸的襲擊呢?

這個念頭在烈山氏魁心裡生了根,以至於接下來的一整天裡,他都忍不住在心裡琢磨這事兒。

看到木頭搭建的撿漏屋子時,他想到可以在四周的獸皮上敷一層黏土,這樣冬天會不會更溫暖些?

看到平整的岩石時,他想到可以用岩石墊底,如此土牆就不會被水泡發。也許還能用兩塊石板立起來,像舂米一樣往中間填黏土,這樣會更容易些……

思索事情並不影響烈山氏魁做其他事,幾日的時間他在妘部落首領的帶領下,將渭河平原上典型的地形都走了一遍,並聽他們結合實地講訴了在這些地形中打獵、採集乃至於建立部落的優勢和劣勢。

隨著對渭河平原瞭解的增加,他結合夢境所思索的東西也更多,再反覆思量五彩鳳凰與他的談話,烈山氏魁漸漸理出了自己的思路。

既然有些明白而有些不明白,那就先把明白的、對人類部落有好處的先做出來,以後再嘗試其他的。

是以烈山氏魁很快召開了集會,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家溝通交流。

集思廣益下,他的很多意見又得到了更好的完善。

這其中首要的就是防禦野獸襲擊的問題,烈山氏魁用黏土鑄造土牆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援。

但鑄造土牆就需要在底部墊石塊防水,平原上石頭少,平整的石頭就更少,只是湊些來在部落周邊圍一圈的話還成,想把住的房屋都改變成土牆只怕太難。

食物的問題在渭河平原上並不嚴重,但烈山氏魁瞭解到野獸對人類部落的襲擊原因後,認為減少打獵能減少這種衝突。

因著大首領的威信,也因為五彩鳳凰的傳說,妘部落族人,以及巡遊隊伍的眾人都對烈山氏魁所言的夢中之事深信不疑。

但目前打獵扔是部落的主要食物來源,想要減少打獵,就得解決食物問題。

渭河平原上多水、陽光充足,烈山氏魁認為可以在山丘上種植稷,在水邊種植黍,尤其是後者目前已經有一定的產量保證,可以解決部分食物問題。

再獵些牛羊、兔子等沒有大攻擊性的動物,捕撈些魚類,基本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也不用再與兇殘的野獸發生激烈衝突。

冬日的寒冷使許多人凍死也是渭河平原上的大問題,烈山氏魁在房屋建造上暫且沒有更多的建議,只能將自己所知的治療風寒的方法儘可能多的教給妘部落的大巫。

當然,在教導妘部落大巫醫藥知識時,烈山氏魁也沒放下督促土牆的建設。

在建好一堵兩米高、三米寬的土牆,並用火堆在牆下燃燒風乾後,烈山氏魁親自試驗了土牆的防禦力。

比天然的峽谷當然還不如,但用來防禦野獸和擋風效果已經很不錯了。

雖說平原上石頭難尋,但烈山氏魁還是建議妘陽,儘量用土牆多建幾間屋子,冬日裡至少讓體弱的孩童住進去。

巡遊隊伍不可能在某個部落停留太久,盡力去解決他們的困難後,烈山氏魁又帶著隊伍重新出發。

他心裡其實已經打定了養殖兔子和草魚的想法,但此事還未研究出個結果,才沒對外提出。

當然,他對於那個夢境的思索仍然沒有停止。

比如姜部落周邊長出參天大樹又是何意?

……五彩鳳凰不會直接回答他,那麼他也只能日後儘可能多的去嘗試了。

隊伍裡只有女娃不太高興。

因為青鳥很嫌棄她那個泥罐,為了不住進去已經躲了她幾天了。

第21章 五穀可食

渭河部落的巡遊隊伍走過一個個大小部落,帶去了醫藥知識與種植技巧,教會平原上的部落鑄造土牆防禦野獸襲擊,也利用不死鳥的特性發現了更多可食用的植物,讓這些部落得到了莫大的好處,每每離開時都被夾到歡迎。

作為善意給予的回報,以烈山氏魁為首的巡遊隊伍眾人也增長了見識,見過了無數各種各樣的地形,認識了各種可食用的植物。

此外每過一地,烈山氏魁都會盡可能的採集些種子儲存,以待巡遊結束後作更多的研究,以期將更多野外生長的可食用植物進行人工栽種。

而除卻大家公認的牛羊兔魚幾種已經普遍動物外,烈山氏魁並不在嘗試其他動物的肉是否可以食用。

他對五彩鳳凰的話深信不疑,但也知道打獵是人族幾千年來慣例的覓食方式,並不指望轉眼之間就能有大的改變,只能盡力去減少部落對打獵的需求。

——以期待五彩鳳凰所言的世界能早些到來。

即至渭河平原的東側,地形的起伏漸大,山丘變山峰,居住於此的部落所具有的優勢和所面對的困難也有所變化,好在萬變不離其宗,地方總歸都是在渭河平原一帶,面對的困難也小異大同,烈山氏魁又愛聽取大家的意見,也為當地部落解決了不少麻煩。

渭河平原最東邊的是臨部落,其距離母親河與渭河的交界處不過十里,應大家的期待,解決臨部落的事情後巡遊隊伍多走了十里路,讓大家見識了渭河入母親河的壯麗奇觀。

而後隊伍方回到臨部落附近準備渡河事宜。

這時候還沒有製造車船的技術,所謂的船隻要麼是用整塊的巨木掏空中間做成,要麼是用容易浮水的木頭或竹子紮成筏子,這些船隻的體積都很小,每艘船連船伕在內僅能載五人過河。

巡遊隊伍想要過河,且不提這些船隻渡河時的安全問題,臨部落用來捕魚的船隻單是數量上便遠遠不夠。

此外渭河寬度本就超過數百米,兩岸部落來往時均選雨少乾旱的季節、從水流平穩且河岸較窄的河段渡河。而今正是夏季漲水時,河水水位更深、水流更湍急,也不是渡河的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