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節 解危(中)(第2/2頁)

作品:《驚仙

“哦?若是一心滅周國又如何?若是收復失地又如何?”鄭王滿懷期待的做傾聽姿態。

“若是一心滅周國,臣以為不能辦到。”

“為何?”

“神魂宗人悍不畏死,在北君帶領下至今戰無不勝,銳氣正盛,如果一味攻打,他們為求生存團結一致,戰意不衰反盛;而楚國又根本沒有精誠結盟伐周之誠,此戰不可能勝。”

“楚國沒有誠意?左庶長此言何解?如今周國聲勢浩大,只有鄭、楚聯合才能擊敗周國,假以時日周國聲勢更驚人,楚國為何會沒有誠意?”

鄭王對此疑惑不解,實在想聽聽左庶長的說法。

“君上對楚國滿懷真誠,故而沒有防備。楚國在攻打燕國時擴軍六十萬,這些擴充的兵馬如今還藏在燕國四十萬,還有二十萬駐紮在燕國北關城內的新城,新城如今駐軍共五十萬。楚國從燕國所得的軍械,只有三分之一投入到伐陳戰鬥上,還有三分之一在燕國、三分之一在新城。”

“新城、燕國兩面駐軍?楚與鄭已經結盟,這兩處地方為何還需要駐紮如此多的兵馬和軍械?難道是防備我軍?”

“君上宅心仁厚,不知道楚太子的險惡,楚國此舉是想等待時機,攻打鄭國啊——!”

鄭王十分震驚,想不通楚國為何會有這種離奇、愚蠢的念頭,卻不忙於追問,反問道“左庶長以為滅周不可能,那麼收復失地又如何?”

左庶長便道“如果是收復失地,那就非常簡單,君上只要派遣能言善辯者攜帶停戰書去見周公主拜月,停戰之事,十之八九可成。不但能夠停戰,周國還會願意奉還北關與東北及鄭都的所有土地。”

鄭王心裡覺得左庶長的主意猶如天方夜譚般不可能實現,但又覺得左庶長不會是個沒有把握就如此誇口進言的人。然而他苦苦思索也不明白此事如何能夠成功,便忍不住道“本王實在不明白左庶長的考慮。”

“君上對神魂宗人知之不深,故而不能明白。神魂宗人的骨子裡並沒有求戰之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才是根植在他們內心、影響他們多年的認識。所以能夠有今天,全因為仙蹟、全因為有北君的刺激。然而神魂宗人若干年的傳統認識雖然能夠被北君左右一時,卻不可能如此之快的就改換秉性。此次兩國出兵,雖然至今還沒有攻下週國一城半關,但並非因為聯軍不敵,而是因為神魂宗人人皆兵,故而他們兵敗時,就必然如山倒,絕沒有反敗為勝扭轉乾坤的餘地。”

鄭王聽見這番見解心裡也十分舒服,聯軍攻打至今沒有戰果,一直讓他十分不快,更讓人懷疑他這個君王的決策是否正確。

“既然如此,左庶長為何以為不能滅周?”

左庶長一本正經的回答道“君上明鑑。其一,此時滅周即使鄭、楚聯軍,也要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才能夠戰勝;其二,正因為如此,楚國根本不會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滅周,故而楚軍其實根本沒有真正用心,所謂傷亡,全是虛報。真正在與周國拼命消耗巨大的只有我軍。因為楚太子必然也認為神魂宗根本不需要攻打,只要停戰,不出兩年,必然內變。那時周國會分裂成幾方勢力,坐觀其亡,不費吹灰之力。”

鄭王恍然大悟,又問“為何左庶長說周國必然願意交還失土?”

“君上明鑑。周國看似守住聯軍,實際上傷亡慘重。楚國佯裝攻城,實則在等待時機與北君交涉共分鄭國土地的事情。”

“共分鄭國!”鄭王聞言勃然大怒。

“君上息怒,楚太子所以假裝結盟,實則一為試探周國戰意虛實,二則為創造滅鄭時機。在楚太子看來,周國並不可怕,因為周國必然會自取滅亡。可怕的是鄭國,楚國並沒有把握戰勝鄭國,故而只有利用伐周,讓我國消耗大量兵力,又讓我國後防空虛。而後楚太子等待個時機宣稱伐周失敗,或奉天子旨意放棄伐周,盟約自然解除,而後立即發兵,與周國聯手,乘虛而入,自新城、燕國兩路出兵,那時我鄭國前方在激戰,後方被楚軍入侵而不能抵擋,楚國新城的兵馬攻破南關後又能與神魂軍夾擊我國西面、西南兩路的大軍,拜月公主再兵出鄭陳穀道,呈三面包圍之勢。”

鄭王聽的冷汗直冒,只覺得如果形勢果然如此發展,那時候他必然會變成亡國之君,根本沒有機會打敗神魂軍與楚軍的夾攻,燕、原魏國領土頃刻間就會歸楚國所有。周國北關兵馬若再南下,則必然成四面包圍之勢,鄭軍根本不可能取勝,只有滅亡一途。

不由更覺得楚國與周國陰險之極,而他,險些誤國誤民誤了自己!

“左庶長快說下去,既然如此,該當如何主意?”

“君上不必驚慌。周國真正主張戰鬥的是北君,與楚太子思謀一致的也只有北君。臣說過,神魂宗並沒有恆久的戰鬥之心。真正的神魂意志追求者在此戰中死傷慘重,數量銳減。其它渾水摸魚之徒形勢大好時,個個看似如神魂意志追求者般悍不畏死,全願意為信念犧牲自己。一旦遇挫,都盼著儘快結束戰事,都盼著能有命享用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