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慶功宴會(第1/2頁)

作品:《重生之再世毒妃

高縣令仔細思索了一番,煩躁的將茶杯丟上桌,“五殿下是天潢貴胄,豈能看得上寶月,不過是天方夜譚!”

“殿下興許是看不上小姐的身份,可若是在意『亂』情『迷』之時,哪能分得清誰是誰呢?”師爺嘴角帶笑,慢悠悠的獻計,“現如今瘟疫一事已有十分顯著的成效,如此大喜之事,大人何不為神醫舉辦慶功宴?”

“好!”高縣令拍案起身,笑著拍拍師爺的肩頭,“果然是好辦法,既然如此,此事就交給你去辦了,待寶月休息一日,明晚就為神醫舉辦慶功喜宴!”

師爺領了高縣令的賞賜,喜洋洋的來到醫樓,彼時段如瑕和晴空二人安置好難民,正坐在院子裡喝水休息,師爺匆匆邁進院子,開口道喜,嘆道“神醫不愧是神醫,太醫們花費一月有餘的時間都制不出的解『藥』,神醫與二位高徒僅僅五日便有了成效,小人在此恭賀神醫!”

段如瑕站起身,“師爺這話說的尚早,熬出的解『藥』效果還並不能盡數驅除疫病,此事還未有定數,當不得師爺這一句賀喜。”段如瑕權當不知道師爺討好的意思,也不搭他的話茬。

氣氛微微有些尷尬,師爺心中暗罵段如瑕不識好歹,可為了高縣令的大計和自己未來的榮華富貴,師爺吞下這口氣,諂媚的咧嘴一笑,“神醫實在是太過自謙了,若是這疫病神醫救不得,恐怕就沒人救得了,縣令得知此事可是十分高興,說是明晚邀請神醫蒞臨縣令府,大人要為神醫辦一場慶功宴!”

“雖然疫病有了起『色』,可西江城的難民依舊是食不果腹,如此關頭,豈能再如此鋪張浪費。”段如瑕*的說道,師爺笑答“此事神醫不必憂心,小人馬上就會向西江的百姓提起此事,追尋諸位的意見,大人清正廉潔,定不會挪用給百姓的救濟糧,用的全是縣令府上的存糧,神醫救了整個西江城,大人願為神醫獻出一份感謝。”

段如瑕三人如今在百姓眼中儼然成了活菩薩,師爺又舌燦蓮花,若他在百姓之中游說,百姓必定不會對縣令等人心生不滿之意,更何況用的也不是百姓的救濟糧,如此一來縣令的名聲便更無法指摘。

段如瑕故作為難的應下此事,師爺喜不自勝的離去,清簾站在段如瑕身側,皺著眉悄聲道“小姐何不快些戳穿了那高大貴,如此無恥的貪官,將所有西江百姓都矇在鼓裡,還贏了個好名聲,讓所有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

清簾止語,氣不打一處來。

自從查了水寧致的事,便將高大貴身上那層偽善的人皮狠狠的撕了下來。水寧致強搶民女一事之所以被隱瞞的密不透風,此中便是高大貴在替他掩蓋。

那一日『婦』人所言卻有誇大之處,水寧致當街帶走良家女子唯有小文的姐姐,那也是尋了個正當的藉口。

想來也是,若是水寧致真的正大光明的強搶民女數次,事情必定兜不住,實則是那『婦』人擔憂段如瑕以為事情不重,便故意誇大了水寧致的事,只是她不知,自己所說的並非謊言,私底下水寧致,確實禍害了西江城不少的女子。

此間全由縣令搭橋,說是有大戶人家尋婢女,找了不少十五六的少女離開西江,百姓們信任縣令,自然將女兒送了出去,每日也能收到寄來的零零散散的銀子,只是見不著人,縣令便胡言是人家不放人。

事情大多持續了兩個月,等來了疫病爆,此事便鮮少有人過問了,清簾打聽了許久,才把事情拼湊出來,那些所謂離家的女子盡數死在了水府之中,屍體長埋地底。

如此泯滅人『性』,便是將水寧致和高大貴千刀萬剮都難解心頭恨意。

段如瑕聽聞此事也十分唏噓,她深知水寧致和高大貴不是什麼好人,可也不知前世竟有如此多的人命白白葬送。

段如瑕垂著眸,撫『摸』著冰涼的石桌,淡淡啟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他會有報應的,不必捉急。”

……

果然不出段如瑕所料,師爺順利說服了西江百姓,為此縣令府開倉放糧,為的便是造大聲勢,肖鈺擎得知此事時,正是師爺在百姓中游說之時。

為了避免沾染疫病,肖鈺擎做足了準備,這五日間在難民中時不時出現的五皇子,均是他帶來的替身暗衛,雖然段如瑕開出的湯『藥』扼制了一部分瘟疫的蔓延,可也不是完全無人感染,出去的五個暗衛中已經病了三個,肖鈺擎更是不敢走出這水府。

雖然足不出戶,可關於外頭的情況,每日都有人上稟,正午時分,出去打聽的探子回來,便帶來了縣令辦宴的訊息。

“這個關頭就辦慶功宴。”肖鈺擎挑了挑眉,“看來這高大貴,是迫不及待要有所行動了……”

秘密跟來的幕僚思索了一番,說道“殿下,雖然這高大貴只是個小官,可此次西江一事,他辦的還算不錯,百姓對他也讚不絕口,皇上若是得知此事,定會加以獎賞,以臣這些天的調查,覺丞相對這小官也多有庇護,恐怕是、二人達成了一致,有丞相在背後撐腰,殿下完全可以放心接受高大貴的拉攏。”

“聽聞,高縣令的女兒高寶月,正午時分剛剛進入西江城,從外遊玩歸來。”來報的探子跪在下頭說道。

幕僚笑著點點頭,“看來高大貴拉攏殿下的方式已經十分明顯了。”

肖鈺擎放下酒杯,眯了眯眸,“此行是為了賑災,若是領了個女人回去,免不了要被太子的人參一本。”

“殿下大可不必著急將人帶回去。”幕僚說道,“殿下只需對高寶月表現出求娶之意,給些甜頭,等殿下歸京,皇上賞賜下達,再將人接去京城,假做日久生情之相,一切即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