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投降儀式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華國不可能將日本納入國土範圍,這是一個擁有幾千萬人口的地區大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明形式,納入國土範圍只是給華國找麻煩。如何從投降的日本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呂梁需要考慮的,因此,犬養毅代表的臨時政府必須存在,而且是華國控制日本的主要工具。有鑑於此,日本臨時政府獲得了華國的承諾,戰後的利益劃分中有他們的一份子。養一條看家狗的話,怎麼也得給它點骨頭。

而那些財團、大資產階級必然會受到削弱,日本的黃金儲備,財團等上層控制的黃金等財富,工廠、礦山、漁場等大部分都要被華國奪走,這是預料之中的事,在那些人的承受範圍之內。

華夏和日本這一對世仇因為一場大戰終於分出高下,華國人笑到了最後。此戰,華軍動員二百五十萬士兵,包括朝鮮軍團、菲律賓軍團、臺灣軍團和琉球師。動用三千五百輛坦克和各種裝甲車,五千五百多門各型別口徑火炮、自行火炮。出動二千一百架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等等。

為了支援上述龐大兵團的戰鬥,華國動員了三千多艘運輸船、二十多萬人組成的後勤保障隊伍,至於間接參與到後勤保障的人員那就無法統計了。

華國的工業實力在這一次戰爭中並沒有完全爆,華國甚至沒有進入戰時體制,戰爭時期的經濟執行和物資保障幾乎沒有出現問題。而戰爭結束後對日本的搜刮會補充一大部分戰爭開支,這會刺激相當一部分人對戰爭的狂熱。

對於華國普通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那些軍人家屬,戰爭中有七千六百名華軍士兵傷亡,其中一千九百人陣亡,其餘受傷計程車兵都得到了妥善救治。完善而先進的戰地醫療衛生系統,讓華軍士兵享受了全世界最好的醫療條件,也使死亡人數降到了最低。

相對來說,日本人的日子就難過得多。戰爭是在他們的國土上爆的,大量青壯年被日本政府徵召,幾百萬士兵在戰爭中死亡。日軍動員了二百三十萬常備軍和九百多萬後備軍,幾乎將列島上的青壯年搜刮一空,過三分之一無法返回家鄉,把性命丟在了戰場上。日軍動用了六百多輛坦克和裝甲車,五百多架飛機和三千多門火炮,這些重灌備大部分沒有揮出應有的作用,極其不公平的被華軍消滅。

受傷計程車兵和死傷的平民不計其數,臨時政府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或者說不能對外公佈這個數字。華國在資訊封閉的條件下可以肆意屠殺日本平民,但絕對不會在戰爭結束後承認這一點,日本政府在戰後也表示人口的減少是因為飢餓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而不是文明的華夏軍隊的屠殺。

受到戰爭影響最嚴重的九州島,1911年統計的人口數字是三百三十五萬,而在戰爭開始之前這裡有九百多萬人口,由此可見戰爭對九州島的傷害有多大。

除了華軍、尤其是菲律賓軍團的屠殺,飢餓和傷病造成的死亡人數遠遠過了子彈和炮彈造成的傷亡。戰爭開始後日本列島被華國嚴密封鎖,糧食等戰略物資無法運抵日本,國內的糧食又被軍部和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囤積搜刮,導致平民手中沒有足夠溫飽的大米。半年多的時間裡日本列島上到處都是餓死的平民,他們甚至將樹葉和草根納入食譜,導致本應綠意盎然的夏季日本一片荒涼。

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平民的生活也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整個日本社會的生態是這樣的,年輕的女人成為華國光棍的老婆,差一點的成為紅燈區的主力,她們是日本的第二大財富來源。大部分壯勞力成為華國各大礦山、工地、鐵路、水利工程等的建設主力軍,是日本的第三大財富來源。留在日本列島上的平民則以耕種、打工為生,華國高汙染的企業大部分遷移到這裡,與日本本土的企業合作,利用這裡的工人,成為華國工業體系的一部分。這是日本的主要財富來源,化工、造紙、電是日本三大工業支柱,這三大產業佔據了日本未來一百年的主體地位。

戰後的華國,談論起日本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那溫柔賢惠的女子,第二大印象就是遍佈各大戰場上的日軍僱傭兵。過一百萬日軍士兵在華國的僱傭下作戰,他們使用最簡陋的裝備,進行最艱苦的戰鬥,以乎想象的傷亡,獲取微不足道的薪水。就算如此,日本軍團也是華軍海外軍團中戰鬥力最高的那一部分,也是華軍將領最喜歡的部隊。那些日軍士兵機械般服從命令,任勞任怨,不畏死亡和艱險,簡直就是最好計程車兵。

為華軍服務的日本軍團是第四大財富來源,他們的身影伴隨了之後華軍所有的對外戰爭,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到溼熱艱險的熱帶叢林,從廣闊壯麗的澳洲大6,到一片沙海的中東地區。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日本人對華夏那卑微到極點的尊崇,呂梁的目的達到了。日本人終於認清了現實,並徹底屈服於華夏的淫威之下,對於強者的崇拜讓他們的脊樑彎曲到了極致。這個民族的表現並沒有讓華夏人放心,這是一個可怕的民族,善於隱忍,善於在強者面前收攏爪牙,並極有耐心、認真的學習強者的一切,這才是最可怕的敵人。所以,這一次華國就必須讓日本徹底失去重新崛起的基礎,讓它變成華國身邊最溫順的鄰居。

191o年8月15日,日本臨時政府相犬養毅透過廣播布《停戰公告》,宣佈向華國無條件投降,要求所有仍在抵抗的日軍士兵放下武器,向華軍投降。歷時八個多月的華日戰爭正式結束,以日本被滅國告終。

同日,華國總統呂梁透過廣播布勝利演說,對於呂梁來說,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演說。日本,這個對華夏傷害最大的國家,終於在這一個時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日本這個惡鄰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溫順友好的國家。

8月25日,華國太平洋艦隊旗艦泰山號戰列艦緩緩駛入東京灣,她的身邊是十五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護航艦隻。日本臨時政府宣佈投降後,在日方的配合下,太平洋艦隊出動三十艘掃雷艇,耗時九天的時間才將東京灣內的水雷、攔阻網等清除一部分,留出一條寬闊的水道,供華軍戰艦駛入。

當天下午,投降儀式在泰山號戰列艦上舉行,日本臨時政府相犬養毅在華軍水兵的圍觀下籤署了投降協議,艦隊司令呂海代表華國在投降協議書上簽字,朝鮮軍團司令金鐘虢同樣簽上自己的名字。

日本投降讓美國和協約國英國無比緊張,他們還指望日本之戰能持續幾年時間,沒想到短短半年多一點就結束。美國人只能加緊擴軍備戰,遠隔重洋,制海權又拱手讓人,他們沒有可以抑制華國擴張的手段。

而英國人的心思顯然要玲瓏的多,失去了日本的牽制,印度和東南亞都將直面華國的兵峰。在大部分精力被歐洲戰事牽扯的時候,英國人揮他們的強項——攪屎棍,試圖繼續拖延華國對外擴張的腳步。

南亞西北某處軍事基地,英印軍第六十五步兵師駐紮在此。按照英國人和印度人近期達成的協議,戰爭結束之後將給印度人更多更大的自主權,前提是印度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於是大量印度青年成為英印軍的一員,從戰爭開始後到191o年的8月,英國人已經將英印軍的規模擴大到六十五個步兵師、四個騎兵師和十五個獨立旅,其中有六個步兵師前往中東和埃及,五個步兵師前往英國本土,其餘部隊全部在印度東部和緬甸一帶佈防,明顯是要防備華軍的攻擊。

按照計劃,英印軍的規模將達到一百五十萬,數量上達到目標困難不大,問題是裝備和訓練。為了將英印軍徹底武裝起來,英國人利用印度的工業基礎,增建了許多軍工廠,包括步槍、機槍和子彈在內的許多物資可以在印度本地生產,減少了本土的運輸壓力。除此之外,緬甸、馬來西亞等英國殖民地也在擴軍備戰之中,過三十個師的殖民地軍隊在加緊武裝。

不過這個軍事基地裡不全是印度阿三,兩百多名黃色面板的壯年在這裡接受訓練,每隔幾個月,就會有一批黃面板的東方人出現在這個基地裡。那些印度士兵不知道的是,英國人除了提供訓練,還有武器和軍事物資。

ps今天就這兩章吧,好好想想接下來怎麼寫。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