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蔣方震的信心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面對第十一集團軍一群驕兵悍將,新任司令官蔣方震中將心中緊張、激動、擔憂與自信並存,大總統和總參謀部給予自己充分的信任,集團軍高層也表現出支援自己的態度,但這並不能改變自己的擔憂。

年齡從來不是華軍中升遷的阻礙,幾百萬大軍中有無數年齡在3o歲以下的校官,這是華軍最大的特色。年輕的國家、年輕的軍隊、年輕的將領,呂梁固執的要在一片白紙上塗抹,後果就是人才培養時間的短暫使年輕人們充當棟樑。或許年輕將領有很多不足,但華軍堅持不足的地方用火力彌補,之前的戰爭表現來看效果還不錯。

可是華軍中沒有蔣方震、張潤農、蔡松坡這樣3o歲左右的年紀就充當集團軍級別的指揮官,還是中將這樣高階的軍銜,即便呂梁手下的高階基因人們支援,中下層軍官們也會不滿,同樣是年輕軍官,晉升的差別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

這種情況只能由蔣方震三人自己解決,用戰績和表現來抹平中下層軍官的不滿。事實上呂梁不只是因為歷史因素而快晉升蔣方震三人,高階基因人軍官對三人的評價是擁有優秀的戰術素養、遠大的戰略眼光、沉穩而不焦躁、具備很強的戰場反應能力。張潤農擅長進攻,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和機動力,疾風如雨的進攻穿插,往往能讓來不及反應的敵人瞬間崩潰,所以讓其擔任第十二集團軍這個擁有兩個裝甲軍和一個機械化步兵軍的指揮官。蔣方震擅長防守,不動如山,所以他的第十一集團軍是由精銳步兵組成的軍團。蔡松坡戰術指揮能力不如蔣方震和張潤農,但戰略眼光獨到,視野寬闊,具有很強的大局觀,因此成為海軍6戰隊指揮官。

一個多月前蔣方震就隨第十一集團軍31軍抵達鹿兒島,並開始在當地駐軍構築的工事基礎上進行加固,這是他的習慣,不論是軍團還是班排,只要駐紮就要構築防禦並進行偵察。此刻他正在鹿兒島港迎接從本土出前來的龐大運輸艦隊,身旁是第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張作霖少將,另外一名集團軍參謀將調查局獲取的情報遞給他。

蔣方震點頭示意,等這名少校參謀離開後對張作霖參謀長尷尬的笑笑,然後低頭看檔案掩飾自己的尷尬。

“不用在意,士兵們只要能帶領自己打勝仗並活下來的將軍,無所謂年齡。”對於這件事張作霖也沒有很好的辦法,現在的問題不是士兵們,而是中下層軍官,他們不滿蔣方震火箭般的晉升度,對比之下產生的不平衡感。要知道許多中下層軍官都是從一開始就追隨呂梁的,他們的資歷嚇人,這也是蔣方震最擔心的一點。

張作霖的年齡也不大,但36歲的年紀比大部分年輕軍官都要大一些。北伐戰爭時期失敗被俘,然後進入華軍體系,這樣的經歷讓張作霖張狂的心態收斂不少,在軍校學習的生涯也讓這個自詡為大老粗的軍人變得文明一些,當然作戰緊張時還是少不了粗話——這並不影響部隊戰鬥力。從軍校兩年的學習後,張作霖被分配到基層擔任師長,之後擔任第十一集團軍參謀長,他們也是集團軍級別中唯一的一對普通人指揮官。

“嗯,老哥,還是看看這份檔案吧,日本人不安分,準備在鹿兒島動手了。”蔣方震露出激動的表情,這是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

“蝦夷族?什麼鬼?”

“北海道和庫頁島地區的原住民,也叫阿依努人,和大和民族不是一個種,屬於日本的少數民族。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備受日本人壓迫,現在數量已經變得很少,據說不到三萬人,日本人這是把深山老林裡的蝦夷族人都趕出來,估計小孩老人也在其中。這些上面的情報簡報上都有啊,老哥沒看?”

“呵呵,呵呵!”這下暴露出張作霖不喜學習的本性來了,好不容易從軍校脫身,他誓再也不接觸書本,沒想到到軍隊裡同樣有堆積如山的檔案,在安逸的參謀部裡還不如到基層部隊擔任指揮官呢!

“按照情報來看,日本人這是要把五萬名蝦夷族人充當炮灰,試探我們在鹿兒島縣的兵力部署和火力,不排除趁機大規模進攻的可能。要想攻破我十一集團軍的防線,五萬人還少點,起碼要拿一百萬精銳來填我們防線前面的大坑!”

蔣方震此言非虛,為了將鹿兒島建設成為華軍攻略日本最穩固的橋頭堡,從五年前開始華軍工程部隊就在這裡構築防禦工事。沿著鹿兒島縣北端出水,到南端串間,按照鋼鐵基地儲存的馬奇諾防線結構圖,在基因人工程師的指揮下,動員十萬名日本勞工,經過兩年半時間構築了這條鹿兒島防線。

鹿兒島防線當然不能和馬奇諾防線媲美,雷區、鐵絲網、碉堡、互相連線的地下工事卻足以讓日本人頭皮麻。後方密密麻麻的軍用機場為防線提供最有力的支援,戰爭爆後兵力不足的問題也被迅解決,十一集團軍加上6戰師的部隊過2o萬人,大大加深了防禦深度和密度。

現在最後一環也即將被補齊,那就是華軍的後勤物資。先期在鹿兒島儲存的物資不足以支撐大軍作戰,橫須賀事件後華軍調兵遣將,總共25oo艘運輸船中1ooo艘用於太平洋島嶼作戰和夏威夷戰役,6oo艘往返本土和鹿兒島,4oo艘用於運送朝鮮軍團、臺灣軍團等海外兵團,剩餘部分用於國內運輸任務。這麼看來運輸船還是有些緊張,將來還會有更大規模的運輸任務,因此國內造船廠一直在擴大產能,招募造船工人。

夏威夷戰役結束後,用於太平洋島嶼方向的運輸船大量返回,其中7oo艘調往日本方向,也就是說日本戰役華國準備了13oo艘左右的運輸船隻。同時僱傭民間大中型商船12oo多艘,隨著時間的推進,將有更多的船隻走出造船廠,成為物資運輸的成員。運輸力量不會成為投入日本戰役的兩百多萬軍隊的掣肘。

為了防止日軍進攻鹿兒島防線,總參謀部先運送十一集團軍抵達那裡,以充實兵力。鹿兒島港擴建後吞吐能力大大增加,另外華軍還在鹿兒島灣內修建了另外四個臨時碼頭,在鹿兒島西側啟用了另外三個碼頭。兵力運送完畢後就是各類軍事物資,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馬尼拉出的運輸船運載海量物資,幾乎在同時抵達鹿兒島各個港口。

只要物資充足,蔣方震就有足夠的信心擊敗任何敵人,這是他親自到碼頭迎接運輸船隊的主要原因。

期待已久的船隊終於抵達,後勤部門給出的時間非常準時,現在最愜意的應該就是運輸船隊了,各支部隊都在巴結他們,海上被華國自己的海軍完全控制,身邊還有戰艦護航,海面以下也沒有潛艇的威脅,就像旅行一般輕鬆。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那麼建築和車輛就是體現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最好載體,如果生活在農村,農民耕種所使用的工具和機械錶明這個國家工業化的高低,如果在海邊,看到一艘萬噸巨輪從不遠處的海面上經過,絕對能在心底升騰起對工業的敬畏。

近三百艘運輸船抵達鹿兒島港,密密麻麻分散在海面上,等待依次進入碼頭區卸貨。就像鋼鐵森林一般矗立在大海上,讓人心胸開闊,讓人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信心,甚至有種問天下誰敢來戰的豪情。

蔣方震倒是沒有那麼多感慨,他的工作覆蓋了抒心情的時間,直通碼頭的短途鐵路上停著十幾輛火車車頭,等待將集裝箱運往前線。物資轉運中心也有幾百輛軍用卡車,他們停在巨大的塔吊下,等待集裝箱平穩的落在卡車基座上。

大炮、裝甲車等以零件的狀態運到這裡,然後由工程師和工兵組裝起來運往前線,裝載糧食、藥品、彈藥、武器的集裝箱透過不同顏色來區分,這些大類再透過編號進行細化。比如糧食中就包括大米、肉類、罐頭等等,甚至每一種罐頭都分為水果罐頭和肉類罐頭、午餐肉罐頭。這些物資透過軍隊的需要和後勤部門制定的物資表格,有條不紊的放和運輸,在這個工程中,只要放和運輸人員不頭昏,就很難出現差錯。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