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右勾拳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第一集團軍司令小毛奇坐在一輛吉普車上搖搖晃晃,他的部隊將作為右翼攻擊的主力插進法國人那絲綢般的屁眼裡。如果說小毛奇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也許很多人都會同意,但在此時的德國6軍內部,沒有人會說小毛奇不是一個合格的裝甲部隊統帥——相反,他還是目前德國6軍中最精通裝甲作戰的將領。

作為總參謀部派出的高階將領,小毛奇中將第一次到華國考察就被他們的裝甲部隊吸引,看到那些彷彿無堅不摧的鋼鐵怪物後,他的眼珠再也拔不出來。回國後小毛奇立刻給施裡芬遞交了一份報告,並請求派出更大規模的6軍考察團前往華國考察其裝甲部隊,並要求政府在與華國的合作中加大關於坦克、裝甲部隊等方面的內容。

施裡芬敏銳的感覺到了裝甲部隊的作用,施裡芬計劃的核心就是時間差,如果能以最快的度透過阿登森林和比利時平原,如果以最快的度擊敗法國,那將來的戰爭德國就贏了一大半。而裝甲部隊的進軍度明顯要比普通步兵快,其突擊能力也更強,施裡芬甚至在閱讀報告時就想到了組建專門的裝甲部隊。

很快,以小毛奇中將為的德國軍官考察團再次抵達華國,這一次他們將考察坦克的製造、應用、效能和裝甲部隊的編制、戰術運用等等方面。令人欣慰的是華國並沒有藏私,不但將其主力坦克to1毫無保留的呈現在小毛奇面前,還命令裝甲部隊的一名指揮官何廣廈少校專程為德國軍官們講解。

可惜隨團的技術專家認為以德國的工業實力和科技實力根本無法仿製出同to1坦克效能一樣的坦克,技術難關體現在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德國科學家又對這種坦克粗糙的工藝在暗地裡表示鄙視,如果德國人掌握了華國一樣的技術,製造的坦克絕對比這種坦克更先進、更可靠。

無論如何,考察仍在繼續,並持續了六個多月的時間。回國後總參謀部立刻召開專門討論裝甲部隊的會議,小毛奇組建裝甲部隊的建議施裡芬的讚賞,並在內部一致透過。初期利用華國出售的一百五十輛to1坦克被命名為1號坦克,並用來組建實驗性質的裝甲團。

在19o7年初,德國軍工廠為6軍提供了自行研製生產的2號坦克,這輛坦克仍然有很重的華國坦克痕跡,但更多的是德國人自己的風格。效能上2號坦克還不足1號坦克的一半,動力系統輸出功率不足1號坦克的三分之一,裝備一門45毫米口徑短管火炮,裝甲厚度也不足,總重量大約5噸。

總參謀部對此並不滿意,下令繼續研製更加先進的坦克,只是小毛奇等不及了,他需要更多的坦克用於士兵訓練、擴大裝甲部隊規模。於是25o輛2號坦克被6軍採購,第二裝甲團成立,現在的隆美爾就是在那個時候入伍,並進入裝甲部隊開始訓練。

19o8年初,3號坦克研製成功並透過了6軍的稽核,之後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狀態,第一裝甲軍在19o8年3月組建完畢,第二裝甲軍在19o9年5月組建完畢。截止到戰爭爆前,6軍只擁有這兩支裝甲部隊,編制仿照華國裝甲軍,按照編制,第一和第二裝甲軍都不滿編。

兩軍共有1號坦克15o輛,全部裝備到三個重型坦克殲擊營,充當裝甲部隊的殺手鐧。另外擁有2號坦克25o輛,3號坦克33o輛,由於故障率頗高,作戰開始時實際投入前線的坦克一共62o輛,全部用於西線。

故障率的問題是因為技術尚沒有完全成熟,畢竟吸收華國坦克技術的時間也不過5年,比起來,德國坦克比英法兩國研製的坦克不落下風。3號坦克裝備更大倍徑的45毫米長身管火炮,火力強度出2號坦克百分之八十多。由於不斷吸收華國坦克動機技術,3號坦克的裝甲厚度和機動度都不錯,按照工程師們的預計,在191o年9月之前德國就能製造出能夠媲美華國to1坦克的新式坦克來,這對6軍裝甲部隊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

工程師們可以改良設計、工人們可以完善工藝,這些都可以降低坦克的故障率,但即使故障率降低,德國裝甲部隊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擁有更多的坦克。資源是制約德國裝甲部隊擴充的主要因素,生產坦克動機的寶馬公司就多次向總參謀部申訴,要求加大鋼材供應,不然無法滿足6軍的需求,但同樣被無視。

並不是只有裝甲部隊需要鋼鐵,目前來看,海軍才是吞噬鋼鐵的罪魁禍。四艘華國級戰艦抵達德國後,狂熱的威廉二世將其命名為德意志級戰列艦,並下令提爾皮茨加快海軍戰艦下水度。

於是更多的鋼鐵被運送到造船廠,新式戰列艦紛紛走上船臺,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大口徑艦炮被安裝在厚重的炮塔上,無數鋼板成為戰列艦的裝甲。在戰列艦慢慢成形的同時,6軍裝甲部隊不得不忍受資源被搶奪的現實。之後華國航空母艦橫空出世,德國海軍內部又出現了一股航母熱潮,儘管鉅艦大炮派佔據絕對上風,海軍還是命令改裝兩艘實驗性質的航空母艦,根據內部訊息,德國海軍很有可能在4月份透過建造兩艘大型航空母艦的提案,這對缺少鋼鐵的裝甲部隊來說又是一個噩耗。

總參謀部組織的多次軍事演習和沙盤演練證明了裝甲部隊在施裡芬計劃中的關鍵性作用,施裡芬等高階將領也成為裝甲部隊的狂熱愛好者,只是目前只能用兩個裝甲軍的部隊進行作戰,他們全部被安排在了西線,同歸小毛奇指揮的第一集團軍。

按照計劃,第一集團軍下轄七個軍,三個騎兵師和三個國民兵旅,其中兩個裝甲軍將作為攻擊主力,率先透過地形崎嶇的阿登森林地區。透過偵查顯示,阿登森林完全可以透過裝甲部隊的坦克。隨後,第一集團軍其餘部隊將伴隨裝甲部隊從這個缺口進入法國,並保護裝甲部隊的側翼。

再來看施裡芬計劃實施中的兵力分配,在東線佈置11個步兵師的兵力,配合奧匈帝國軍隊防禦俄國。在戰略重點的西線投入98個師,以梅斯為中心,分為左右兩翼。右翼佈置89個師,襲擊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佔領法國北部,像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旋轉運動,一直橫掃法國沿海地區,沿海岸線大幅度迂迴,渡過塞納河,繞道巴黎,迫使法軍退守至摩澤爾河一線。左翼部署在阿爾薩斯-洛林一帶,兵力有9個師,牽制法軍進攻力量。

與原時空不同的是,德國6軍在開戰前擁有更多的兵力,總共1o9個師,其中還有兩個裝甲軍。兵力增多的原因也與華國分不開,截止到戰爭爆前,已經有35o萬華人勞工進入德國境內,這些壯勞力分佈在德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是農業領域,取代了原本作為農民的德國男人。最終使德國6軍得以擴軍二十個師左右的規模,施裡芬曾經說過,如果德國取得戰爭勝利,那麼軍功章至少有華人勞工的十分之一。

與原時空相比,右勾拳的兵力從7o個師增加到98個師,力度強大太多,施裡芬甚至向威廉二世信誓旦旦的保證,能夠在兩個月內徹底擊敗法國,並在半年內將俄國打得戰敗求和,一年內徹底結束戰爭。只是殘酷的現實讓施裡芬無比難看,德國在進步,敵人同樣在進步,他們與華國展開秘密合作,協約國也在和華國勾三搭四。

從最直觀的兩個方面——坦克數量和兵力來看,法國6軍在191o年戰爭爆前擁有七個集團軍,總兵力大約一百三十萬左右,再加上約翰-弗倫奇爵士率領的英國遠征軍十五萬人,總兵力與德國相差無幾。七個集團軍中第一集團軍28萬人,第二集團軍18萬人,第三集團軍2o萬人,第四集團軍16萬人,第五集團軍24萬人,第六和第七集團軍都是15萬人。另外還有數量達五十多萬的預備隊沒有列入實際兵力統計,法國擁有不亞於德國的後備兵員動員能力和軍隊調動能力。

至於坦克數量,法國研製坦克的進度過了英國,應該說僅次於華國和德國,獲得了華國的原型坦克後,法國又從英國人那裡得到了某些重要的技術情報,坦克仿製度很快。在19o6年末就拿出了第一款試驗坦克,但並沒有裝備部隊,而是繼續研,在19o8年初,法國6軍終於獲得了一款技術相對成熟的坦克,被命名為fto3式坦克。

戰爭爆前法國已經擁有坦克9oo餘輛,過了德國的數目。與華國和德國不同的是,法國6軍將大部分坦克分配到基層作戰部隊,還在德法邊境地區的壁壘中專門修建坦克壕,充當固定火力點。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