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施裡芬計劃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ps;不一樣的一戰,大家想看到德意志帝國什麼樣的命運呢?說實話,小白君算是半個德粉。

阿爾貝國王的信件改變不了比利時的命運,威廉二世的回信也將充滿敷衍的語句,因為此時的德國6軍即將進入比利時,因為德國6軍總參謀長施裡芬伯爵主持制定的施裡芬計劃即將展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19o6年德國6軍總參謀部生的一件大事。在6軍總參謀部具有崇高威望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總參謀長,因為培養接班人的需求和自身年齡的增大,向德皇威廉二世提議由小毛奇中將接任總參謀長的職務。

這個提議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在19世紀到二戰結束前,世界6軍之強,莫過於德國,而作為德國6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的德國參謀本部,特別是一戰前的德國參謀本部,更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在參謀本部歷屆總參謀長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俾斯麥時期的毛奇。

這位率領德國6軍先後打贏了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的總參謀長,在德國6軍中被尊為神明一般,而毛奇,正是小毛奇的叔父。

小毛奇就是在這種崇高的聲望下長大並進入德國6軍,他先是參加普法戰爭,服役於擲彈兵第七旅,後入讀戰爭學院,在188o年加入參謀本部,此後平步青雲。毛奇去世後小毛奇成為威廉二世的副手,加入了皇帝的權力核心,19o2年晉升中將。

小毛奇身材健壯高大、長著一副寬大肩膀,待人和藹、舉止端莊,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因此極受皇帝的寵愛。威廉二世認為,在宮廷中一個人的外部儀表即所謂的“堂堂的軍人形象”也起著重要作用,他深信,總參謀部由第二個“毛奇”領導,會在世界上產生極好的印象。

毛奇遺留的巨大聲望,讓所有人出於一種神秘感而對小毛奇尊重,他們下意識的相信小毛奇會像他的叔父一樣帶領德意志走向勝利。

皇帝喜愛、施裡芬極力推薦、6軍內部信任,可以說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小毛奇擔任總參謀長。但恰恰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小毛奇本人並不願意接替施裡芬,他甚至不願意繼續在參謀本部任職,更願意擔任某一集團軍的負責人。

“我親愛的尤里烏斯(即尤里烏斯-凱撒,威廉二世習慣這樣稱呼小毛奇),為什麼固執的拒絕之一巨大的榮譽呢?”威廉二世當時這樣問道。

“陛下,我和我的叔父畢竟是不同的,6軍中沒有人能夠達到他那樣的程度,我也不能。總參謀長這個職務不但意味著榮譽,對我更意味著挑戰和千斤重擔,與施裡芬伯爵想必,我自認達不到他那樣的程度,更別說我的叔父了。另外我的身體一直不怎麼好,恐怕無法承擔參謀本部沉重繁雜的工作。”

小毛奇的決絕讓所有人驚訝,威廉二世立刻召集施裡芬等參謀本部的高階將領商討,當時小毛奇也參與其中。眾人的奉勸與皇帝一樣沒有取得效果,小毛奇的拒絕最終讓不耐煩的威廉二世惱羞成怒,君臣之間堅冰般的友誼也出現了巨大的裂縫。

無奈之下,威廉二世只能讓施裡芬繼續擔任總參謀長,而小毛奇也如願以償,擔任第一集團軍司令。

除了想威廉二世闡明的那些原因外,小毛奇拒絕總參謀長的職務是多方面造成的。在原時空小毛奇接任總參謀長就有趕鴨子上架的意思,施裡芬伯爵年老多病,在沒有替代者的情況下小毛奇只能顧慮重重的接受這個職務。

就像施裡芬說的那樣,統帥不是任命的,而是天生的。小毛奇覺得自己生來就不是統帥的料,他在偉大先人的豐富遺產面前自慚形穢,這造成了他複雜和敏感的性格,在施裡芬打造的群絕倫、效率高的參謀本部面前,他也有巨大的不自信感。

從19o5年開始,柏林就出現了一名精通東西方醫學的醫生,這名醫生用神秘的醫術拯救了無數病人,在柏林、甚至整個德國都引起了轟動,威廉二世甚至親自接見這位醫生,並聘請他為皇室醫學專家。

這個醫生對德國6軍很有好感,典型的日耳曼民族外形也讓他受到了將軍們的信任,施裡芬伯爵就多次找到他請求醫治自己的病症,令人欣喜的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雖然還是一副臉色蒼白、身形消瘦、文弱書生的樣子,但施裡芬自己都覺得身體逐漸好轉,力量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施裡芬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好轉竟然與萬里之外的華國總統有關係,這是改變德國命運舉措的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具有強醫學知識的高階基因人的任務就是消除施裡芬伯爵身上的病症,延續這位總參謀長的性命——至少要延續五年時間——這並不是難以完成的任務,事實證明高階基因人完成的非常出色,成功的改變了歷史程序。

施裡芬健康的身體和完好的精神狀態也是小毛奇拒絕的重要原因,施裡芬是為能幹的戰略家,長期的戰爭生涯、十五年的總參謀長經歷、高的戰略眼光和智慧,讓他在參謀本部的聲望不亞於當年的毛奇。也是一戰時期“施裡芬計劃”的主持制定者,呂梁認為,施裡芬計劃的執行是否徹底是德國能否打贏戰爭的關鍵之一,所以竭盡所能的促使施裡芬活下去,促使小毛奇不要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位置上。

呂梁成功了,德國參謀本部繼續在施裡芬的率領下,按照原先的計劃穩步前進,而且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計劃也隨之得到了些許修改。

施裡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就是“時間差”,施裡芬在擔任老毛奇和瓦德西的助手時,就對法國和俄羅斯兩大強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失去了生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其6軍雄風不減,仍舊在歐洲大6上處於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6上的最大敵人。

反觀俄羅斯,雖有數量龐大的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處於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步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本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重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計程車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當華軍坦克震驚世界、德國6軍進行現代化軍事變革,裝備更多的坦克、裝甲車,併成立了兩個裝甲軍時,俄羅斯的6軍還沒有成立專門的裝甲部隊——和大部分國家一樣將坦克分配到基層部隊中,充當火力點和反擊力量使用。

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度大打折扣,遠東華國的威脅也迫使俄羅斯將大量精銳部署在遠東,降低了歐洲地區的部隊數量。同時,落後的道路也大大不利於德軍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征伐,寬廣的東西長度提供的戰略縱深與漫長的補給線、惡劣的冬季環境、數量巨大的灰色牲口都將使俄國戰場成為持久戰。

在仔細研究雙方力量對比後,施裡芬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施裡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周到8周的時間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本土密集鐵路網和高明的指揮,德國完全有能力迅完成軍事集結調動並打敗法國。

施裡芬任期內針對這個計劃主導進行了無數次演習、沙盤演練和討論,對計劃備忘錄進行了反覆的修改。

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在兩國邊境地區鏽住了堅固的防禦壁壘。為了抵禦德國進攻,法國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貝爾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一線構築工事,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並在豁口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裡芬計劃的重心就是如何繞過法國堅固而漫長的防禦體系直插內地。

荷蘭低地和比利時平原就是施裡芬選擇的最佳通道,法比邊境兵力稀少,比利時王國兵力薄弱,只有列日要塞和納幕爾要塞麻煩一些。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