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實力對比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這個時空開戰時刻更早,甚至早了四年多,然後德意志帝國的戰爭準備比另一個時空充足的多。這與華國的秘密合作緊密相連,來自華國的先進技術讓德國的工業產能大大增加,僅從鋼鐵產量上看,原時空德國在1913年鋼鐵產量是176o萬噸,而本時空的19o9年,德國鋼鐵產量就達到了247o萬噸。

從另一個關鍵資料——人均工業指數上看,在19o9年英國的人均工業指數是112排名第二,美國126排名第一,德國11o排名第三,華國75排名第四。原時空德國在1913年的人均工業化水平只有85,由此可見德國在本時空已經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工業潛力,其工業生產佔世界的相對份額為15,另外美國25,華國23,英國9,俄國5,法國4,日本2.5。

來自華國的高產糧種、化肥工業支援和上百萬專業農民,讓德國糧食產量過原時空同期兩倍多。德國民眾和士兵可以有充足的土豆充飢,德國也可以大大延緩實行食物配給制的時間。當然,這些無法掩蓋德國資源不足的窘境,海上運輸線路仍舊被英國人把持,德國獲得外部資源的渠道很少,石油等戰略資源被列入重點目標。

奧匈帝國同樣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在戰爭開始前奧匈已經動員了5個集團軍、52個師的部隊,共計61萬人。受國力限制,奧匈帝國的軍隊無法與德國6軍相媲美,甚至比俄國6軍都稍遜一籌。其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與歐洲強國存在明顯差距,雖然奧匈軍工業聞名遐邇,部分重工業甚至被德國人羨慕,但總體相對弱小的情況沒有改變。

比如奧匈帝國6軍只擁有坦克32o輛,飛機13o架,在新式武器革命中落在下風,與德法等國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沙俄也要少很多。

相對而言,不論是英國、法國還是俄國,戰爭準備都很不足。英國人更希望戰爭在1913年之後爆,因為到那時英國海軍將擁有二十五艘左右的無畏級戰列艦,完全過德國海軍新式戰列艦的數量,並形成兩倍優勢。而在191o年初,英國海軍只有七艘新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德國海軍公海艦隊卻擁有六艘新式戰列艦,其中四艘還是領先世界的德意志級戰列艦。英國海軍在191o年完全處於下鋒,至於數量龐大的前無畏級戰列艦和其他型別戰艦,英國海軍仍佔據絕對優勢,這是英國人唯一的底氣。(世界上只有英國堅持稱新式戰列艦為“無畏級”,其餘國家都稱其為“五嶽級”)

即使將時間推到1911年,英國海軍也會改變現如今尷尬的局面,屆時1艘海王星級戰列艦、2艘巨人級戰列艦和兩艘不倦級戰列巡洋艦都將完工。要知道英國海軍不可能將全部主力艦都集中在本土,遍佈世界的航線還需要艦隊保護,在南美、非洲、地中海、印度洋上的分艦隊分薄了英國海軍主力的數量。在遠東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華國海軍需要制衡,七艘新式主力艦中印度洋艦隊兩艘,地中海艦隊兩艘,本土附近只有三艘。英國海軍處於絕對的不利態勢。

英國6軍更加不堪,為了贏得海上軍備競賽,英國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海軍和造船廠上,本土動員的6軍數量只有三個集團軍,不到二十萬人,而且裝備不全,至關重要的坦克嚴重缺乏。一旦戰爭爆,英國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部隊部署到法國、比利時等境內,更別說抵擋德國6軍的進攻。因此在191o年6月前,只能由法國人和比利時人面對德國的兵鋒。

由於華國空軍在戰爭中的應用,各國軍方開始重視飛機這種新興兵器,並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仿製和製造。英國空軍目前擁有仿製華國fo1雙翼戰鬥機的“決絕”型戰鬥機35o架,轟炸機僅有35架,而且作戰能力低下,空軍部門甚至懷疑這種轟炸機在實戰中能否揮作用。

技術部門和工廠正在研新一代戰鬥機和轟炸機,不過要拿出樣品還得五個多月後,至於投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至少還要一年時間。

好在協約國盟友的存在讓英國人不至於太難堪,法國此時擁有新式戰列艦三艘,新盟友義大利擁有新式戰列艦兩艘,他們的存在不但讓地中海固若金湯,還可以讓英國人從地中海抽調戰艦、補充到本土艦隊當中。

預計中的歐戰主戰場將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邊境地區,因此法國人從19o5年開始就加快了6軍擴充力度。戰爭爆前法國已經動員6軍89個師91萬人左右,大部分部署在法德邊境地區。另外法國軍工廠為6軍準備了12oo輛坦克,僅比德國6軍的13oo輛少一點,但在火炮的數量上過了德國6軍。從雙方的軍官素質和士兵素質、訓練水平上看,雙方差距並不明顯,法國6軍同樣自稱是“世界第一”。

戰時法國海軍將協助英國人封鎖北海,將德國公海艦隊堵在軍港內,並協同盟友海軍保護地中海等重要航線安全。協約國完全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權,特別是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後,英法兩國可以抽調大量戰艦回到大西洋沿岸,以應對強大德國海軍的挑戰。

法國空軍同樣展迅,目前擁有戰鬥機45o架,轟炸機1oo架,進入戰時體制後,國內軍工廠生產飛機的度可以從每天五架提升到十架。只是法國與各國存在同樣的毛病,那就是飛行員儲備不足,訓練水平相對較低。除了華國和美國之外,各國都沒有成立飛行俱樂部一類的培訓學校,包括德國在內。

最重要的是法國人口眾多,農業人口甚至過工業人口,法國是歐洲農業最達的國家,農產品一直出口歐洲其他國家,鄉村很富裕。這說明法國工業並不達,但同時真打起仗來的話,國民受戰爭波動也比較小,農民只要在田地裡耕種就有吃有穿,不受用食物配給制的折磨,這也是原時空法國能堅持四年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農業比工業達的國家是沙皇俄國,它號稱是歐洲的糧倉,在19o5年到19o7年之間,俄國的農場和農民經歷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低烈度革命,政治方面的原因、官員的腐敗、地主的欺壓等等造成了這三年俄羅斯農產品產量的降低,烏克蘭糧倉減產尤其嚴重。尼古拉二世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繼續向歐洲出口大量糧食,導致國內糧食供應不足,農奴吃不飽飯,進而又讓農業受損。直到石油財富增加後,俄國才從華國進口了一大批糧食改善國內脆弱的農業狀況,最終實現糧食供應平衡,並恢復了向歐洲出口。

俄國缺少的是槍炮,工業的落後導致它無法武裝它的3oo萬軍隊,俄羅斯一直用糧食和礦產來換武器。在19o9年末,俄羅斯6軍裝備的槍械和火炮只有一半左右是國內生產的,其餘全部從英法等國進口,125o輛坦克中接近一半從法國進口,從華國進口的五百多輛卡車加裝了鋼板,充當裝甲戰車分配到各部隊中。

儘管工業實力不足,但灰色牲口龐大的數量足以形成一股讓人警惕的洪流。戰爭爆前,俄羅斯共動員12o萬兵力,其中遠東、蒙古、中亞地區共五十五萬,為了防止華國的北上,俄國不得不抽調重兵囤積在亞洲境內。在歐洲方向,俄軍擁有六個集團軍的兵力可供使用,對德國、奧匈帝國形成兵力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大戰中一國的潛力體現在多個方面,英國可以維持四年、八年的戰爭而不崩潰,根本在於其世界第一的戰爭潛力。非洲、美洲、亞洲的殖民地可以為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只要後勤運輸線沒有被切斷,英國人就可以長久的堅持下去,這是德國無法媲美的。

戰爭中英國可以從各殖民地組建部隊,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組建的殖民地軍隊完全可以彌補大戰造成的人力缺口。拿一個德國士兵換十個殖民地士兵,這樣的戰損比對英國非常有利,德國人經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

以其龐大的國土、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數量龐大的灰色牲口,俄羅斯擁有近乎英國一般的戰爭潛力,如果德國不能儘快打破僵局,將會在資源消耗中走向滅亡,不可避免的接受戰敗的結局。

薩拉熱窩事件後政治角力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局勢向著戰爭的方向快邁進,終於在191o年1月17日,奧匈帝國宣佈對塞爾維亞宣戰,18日德意志帝國履行盟友的義務,向塞爾維亞宣戰,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宣戰,塞爾維亞也同時向三國宣戰。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