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華國在19o9年總共生產各型別汽車七百五十五萬輛,總銷售額五千兩百億華元。其中小轎車三百五十萬輛、卡車七十萬輛、客車十五萬輛、軍用汽車一百一十萬輛,另外向國外出口汽車多大兩百多萬輛,包括俄羅斯、日本、朝鮮、東南亞和南亞、中東各國都被華國汽車佔領,華國因此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

流水線生產模式的普及給汽車工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華國隨即出現普及汽車的高-潮,並大大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汽車同時改變的,還有世界工業的格局,隨著汽車產業大變革,橡膠工業、動機工業、石油化工等行業也生著深刻的變化。

華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橡膠出口國,包括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基本佔領了世界市場,只有英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利用東南亞殖民地的橡膠種植園,分享了少得可憐的剩餘市場。這種局面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得到改觀,那時德意志帝國終於攻克了合成橡膠技術難關,並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打破了華國橡膠業的壟斷地位,可惜為時已晚,華國透過橡膠獲得了豐厚到極點的回報。

東南亞殖民地上的天然橡膠種植園過一半被華人控制,英法荷三國為了奪取橡膠控制權,採取了各種辦法,只是在華國表了一旦海外華人受到重大人身威脅,就會出動軍隊護僑的宣言,這讓殖民者投鼠忌器。勉強控制了東南亞百分之五十的種植園後,殖民者規定當地出產的橡膠只能賣給英國商行,儘管如此,當地出產的天然橡膠只能讓歐洲獲得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滿足,其餘的還是要透過華國進口來填補缺額。

為了降低華國對橡膠的壟斷,英國在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大規模推廣橡膠種植,美國人也在南美洲尋找種植橡膠的地區,以降低對華國橡膠的依賴性。不過在橡膠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汽車工業蓬勃展後,天然橡膠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世界市場過百分之六十五的橡膠還需要華國提供。

透過對這個戰略資源的壟斷,在局勢緊張的時候,華國降低了對美國、英法等敵對國家的橡膠出口,反而大大增加了對德國的出口,戰爭爆後華國又迅切斷了協約國的橡膠來源地,導致協約國因缺少橡膠原料,其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受到極大地制約。

技術代表了實力,就以橡膠為例,當敵對國家試圖對華國展開貿易封鎖時,他們現國內工業竟然離不開華國的產品!國內商人也離不開華國巨大的市場,貿易封鎖不攻自破,這也是反華同盟戰爭後華美仍舊保持巨大經貿往來、政治冰冷的原因,也是英國在損失海量戰艦、幾乎失去全球霸主地位、內閣垮臺後,仍舊與華國進行對話、緩和雙邊關係的原因。

英國損失了遠東部分殖民地和話語權,失去了在華夏巨大影響力,沒想到商人們卻因為與華國的貿易獲得了更加豐碩的利益!這個利益如此巨大,以至於出原先幾倍十幾倍的程度。當然,經濟上獲得的補償不能掩蓋英國戰略上的不利,華國與英國的矛盾不可調和,不可能因為經濟往來就變得親密起來。

後世有一種說法,當某兔國經濟達起來後,某島就會主動回到祖國大家庭。十幾年後的現實狠狠扇了某兔一巴掌,某島仍舊執著於現狀,甚至對於分離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這就是經濟決定不了政治的最好證據!

汽車工業帶來的另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石油化工產業的興起,石油的地位被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最重要的燃油之外,石化工業帶來的各種附加產品也被廣泛應用。

石油革命的到來,受利最大的不是華國,而是北方的鄰居沙俄和太平洋東岸的美利堅。世界第一的石油產量、成熟先進的石油開採技術、和較早展的石油工業,讓美國人在這場浪潮中獲利頗豐。幾大財團利用石油與舊金山財團做生意,透過交換獲得了汽車生產技術和市場,付出的是部分地區的石油開採權。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透過石油武器迫使華國加大了橡膠出售力度,現實讓人覺得非常諷刺,美國缺少橡膠,華國缺少石油。當華國利用橡膠威脅美國時,美國人拿出了石油讓華國低頭,兩國誰也奈何不了誰,就如同兩國正在接近的工業實力。

黑色黃金正在改變世界格局,華國透過開採國內油田,獲得了國內需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為了填補缺口,不得不每年拿出一大筆財富從美國進口石油。當科威特大布林幹油田開採後,華國石油缺口從百分之三十減少至百分之十,當俄羅斯秋明油田被開後,華國的石油供應問題得到解決,並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庫。

根據計算,和平時期華國可以透過各種途徑滿足對石油的需求,可是進入戰爭狀態後,華國儲存的石油僅能供半年時間的消耗。如果再加上因為戰爭帶來的鉅額消耗、坦克飛機戰艦等耗油大戶的吞吐,儲備石油將會在兩個月內耗盡。

這是戰略上的難題,必須得到解決,呂梁對石油部門的命令是必須在191o年以前完成國內各大油田的擴建工程,基本滿足國內石油供應。不過,在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實行戰時計劃經濟、物資分配製度後,作為戰略資源的石油將大部分用於軍事目的,這樣可以緩解緊張壓力,但會對國民經濟和民眾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在事態非常緊急之前,國家最好不要進入戰爭狀態。

技術仍舊是改變不利現狀的最好武器,石油開採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技術的進步和革新意味著石油產量的增加。而呂梁手裡最不缺少的,就是鋼鐵基地儲存的技術資料。只是先進技術轉化為工業生產需要時間和耐心,在應用到工業生產、製造出相關裝置之前,只能苦苦等待。呂梁也要求將有關石油工業的彙報當做重點呈報,希望能在戰爭爆之前攻克技術難關,使華軍坦克不因為缺少燃料而中途停止。

因年齡的增大、旅途的奔波有些勞累的羅斯福坐在廣場道路邊的長椅上,長椅上另一名正在收聽廣播的中年人向羅斯福投出了牴觸的目光,可能是因為年齡相仿,又受到華夏道德的束縛,中年人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之後重新將注意力放在了廣播上。

“華夏,成功,戰列艦。”羅斯福根據廣播的聲音模仿著華文,他認為要想了解華夏,就要從華夏的文字開始,只是這種象形語言實在難以掌握,從在美國開始,羅斯福就嘗試著學習華文,結果讓人失望,進度非常緩慢,到現在他也只是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詞彙。

“華夏民族正在向著光明大步邁進,昨日,大連造船廠製造的新型戰列艦下水,海軍司令呂海主持下水儀式。這艘戰列艦將在海試後加入華夏海軍現役,成為華國堅實的海上堡壘。”旁邊的中年人關掉收音機,用嫻熟的英文說道,從他的語氣中完全可以聽出驕傲、自信等積極情緒,最後他仿照收音機裡播音員的語氣大聲用英文道“大總統萬歲!”

這引起了羅斯福的興趣,不是因為華國下水的戰列艦,而是這位說一口嫻熟英文的中年人,而且是非常熟悉的美國口音,能說流利英文的華人並不多見,其中大多還是倫敦口音。原因羅斯福也知道,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華國總統呂梁極端討厭將英文列入教育科目,最後與教育部門的妥協是從高中開始設定英文選修課,大學設定英文專業。

總統的態度影響了崇拜他的國民,因此華人中懂英文的很少,這迫使與華國有各種往來的外國人學習華文,或者艱難的尋找懂華文的翻譯。

“你好,我叫西奧多羅斯福,請問你怎麼稱呼?”也許是看這個外國人態度友好,那名中年人點頭示意。

“周自齊。”

“很榮幸認識你周先生,請問你為何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

“我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是滿清的駐美國外交官,所以能說美式英語。羅斯福先生,受制於你曾經的職業,本人不能和你交談太久。不過,本人很高興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背靠著強大的國家,見到一名美國前總統,這讓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自信。我應該感謝見到你,這讓我有了接受新工作的理由!”

周自齊說完轉身離開,只留下一個目瞪口呆的羅斯福,原來那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為什麼說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話呢?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