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華夏夢之滿囤賣糧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19o9年的六月,驕陽似火,洛陽東郊十公里左右的王橋村,能找到的空地上都被晾曬中的小麥佔領,就連經過王橋的縣級公路上都鋪滿了糧食。交通部門聯合村委會多次整治,但收效甚微,每到麥收時節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村民們的理由也很充分,天大地大糧食最大,不晾曬麥粒,等著黴嗎?一年到頭就這幾天最關鍵!

剛剛經歷過饑荒不久的河南人最能體會沒有糧食的痛苦,因此上級部門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熬過這幾天就好了。

傍晚時分滿囤收起小麥、裝入蛇皮袋後,推著小車回到家中。從水缸裡舀起水大灌一通,渾身舒爽通透,一天的勞累似乎眨眼間消失,晚飯之前還去村外的河裡洗了個澡,回到家就看到隔壁的王嬸端著水餃等在自家院子裡。

村子人樸實,又有聯防隊員,因此出門不遠時不會鎖上大門。滿囤接過王嬸的水餃,換上自家碗,然後將王嬸的碗遞過去。

“嬸子,我吃不了那麼多的。”滿囤憨厚的笑著,饑荒年份,滿囤的家人都死光了,那時他才十五歲,靠著村裡人的接濟才活了下來。踏實肯幹的滿囤很得村裡人喜歡,饑荒過後日子逐漸好起來,但鄉親們還是經常給滿囤送東西吃,農村女人們通常很會做飯,滿囤得以享受到家的味道。

“說啥呢,你不是也幫嬸子家收麥子嗎?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家裡不缺那點白麵,可不比以前嘍,一個村子能餓死一半!”說著王嬸又哭起來,娘們就這一點不好,痛苦的回憶很容易勾起淚腺的分泌。

送走王嬸。滿囤一面吃水餃一面盤算。改朝換代後自己分到了兩畝地,村委會的人照顧自己,給的都是好地。這些當初都是地主家的地產。******後地主逃難的逃難,餓死的餓死。村子裡的地就便宜了當初的佃戶們。

全國統一後,土地改革很快推廣到北方,政府大力推行地主投資輕工業、服務業,提供貸款和技術支援,以此來推進減租減息。強硬政策、執行力和軟性弱化相結合,使這項國策得以進行下去,雖然磕磕絆絆,總歸在向前邁進。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制度硬如堅冰。對土地的眷戀深植於國人的骨髓中,家有資產的地主們投資輕工業、服務業得到的利潤,大部分用來購買土地,而不是投入擴大再生產。政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臺了嚴格的土地買賣法規,才遏制了這一倒退的現象。

只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土地改革的進度很慢,讓呂梁感到焦躁的慢。不過在河南地區,這一國策進行的倒是很順利,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在******後農村的土地格局生巨大變化,不但無主之地眾多,農村勞動力還因為饑荒變得稀少。這讓農業集中化和機械化成為可能。許多地區,大地主或農業公司正在採用大量的農業機械進行耕種,成果斐然。短短兩年時間,河南從糧食進口地變成了糧食出口地,成為北方第一個糧倉。

自家兩畝地因為土質較好,使用了種子公司的優良麥種,透過化肥補貼、農藥補貼購買了那些新鮮玩意,用在麥田後效果出奇的好。再加上自己精耕細作,共計收穫小麥13oo斤。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化肥這種新鮮東西一開始還被村民們拒絕,他們認同傳統的農家肥。當然,傳統堆肥對地質的改善還是很重要的。不過。中原地區幾千年下來的耕作讓土地變得相當貧瘠,就算農家肥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許多地區已經變成了鹽鹼地,什麼農作物都長不了,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鹽鹼地改良,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鹼的植物,培肥土壤。改良後的土壤還是種不了農作物,不過沙棗、白榆、白柳等耐鹽鹼樹木可以存活。

從鹽鹼地回到化肥,王橋村先在自家土地上試驗化肥的就是滿囤,他認為政府決定的事情沒有錯的,他能過上好日子,還不是政府開恩?每次出門回家,滿囤都要在房間正中央的香案上上香,給大總統的畫像恭恭敬敬的鞠躬。

試驗結果讓村民們瘋狂,一畝水地的產量竟然增加了一倍多!之後的事情變得簡單起來,村民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化肥,讓糧食充滿了每一個糧倉。

化學工業中化肥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應用,被政府當做解決糧食問題的三大法寶之一(高產糧種、化肥、水利),規模巨大的化肥工廠在各大工業基地建立起來,在這片還沒有經受化肥摧殘的土地上,效果驚人的好。

最重要的是村子的田地由旱地變成了水澆地,前年開始,政府就組織了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工程,滿囤也去參加。每人每天兩斤大米,這樣的報酬就連六十多歲的老人和婦女都被吸引過去,充足的資金、水泥、勞動力,再加上飽滿的熱情,使水利工程在一年半內完成。

星星點點的水庫、縱橫交叉的灌溉水渠,除了山地地區外,所有的土地都變成了水澆地。水利工程完工的那天,不知道有多少上了年紀的村民哭倒在水渠旁邊。

勞動的付出獲得了回報,水利工程建成了村子再也不怕遇到乾旱年份,糧食的豐收也讓飢餓成為了歷史。

除了兩畝麥田,滿囤在丘陵地帶等還有總共五畝的旱地,這些地方可以種植一些耐寒作物,麥收之後種上更高產的玉米,總之今年不用擔心餓肚子,糧倉裡還會囤積不少。自己一個人吃不了,再加上自家兩頭肥豬、十五支雞、一頭牛、一隻狗也吃不完。

有糧食還不夠,手裡還得有些餘錢,自己已經十八歲了,到了娶妻的年齡。隔壁王嬸說給自己尋摸一個女子,到時候彩禮、擺宴都得花錢。糧倉裡已經囤積了三千多斤玉米、三百多斤小麥,要不今年就把它們賣出去,不但賺到了錢,還清空了糧倉,為以後的收穫讓地方。

另外,自家的田地也不是沒有投入,雖然有政府補貼,化肥、農藥等都要花錢。他請村裡的會計幫忙算了一下,去年一年總共在田地上花費1o5華元,這些都是成本。這麼多地,自己一個人幹實在太累,最好透過農機補貼買輛農機。村子裡騎上腳踏車的人越來越多,自己要是有一輛,是不是娶媳婦更容易?

滿囤決定將自己糧倉裡的糧食賣掉,只留下自己的口糧。那些牲畜用粗糧和地瓜喂就好,饑荒年份連地瓜都是救命用的呢,這才幾年?地瓜就要用來餵豬了!

第二天滿囤就找村長商量這事,賣糧食比滿囤想象的容易,只要給鎮上糧食公司的人聯絡一下,人家就會主動開著卡車、帶著鈔票到王橋村來。而且這次不止滿囤一個人想賣糧食,村子裡大部分住戶都有這個想法。

滿囤家的糧食直到五天後才被糧食公司的人收走,聽說這段時間糧食公司忙壞了,到處都是出售糧食的農民。好在糧價沒有因為豐收而下降,這就是滿囤不懂的了,糧食公司收購的糧食,一部分用於國家戰略糧食儲備,存入倉庫,一部分運往糧食相對缺乏的地區,比如新疆、蒙古和大城市,還有一部分用於出口國外,日本、俄羅斯、歐洲等許多地區缺乏糧食。在這個年代,糧食還是一種硬通貨,價格居高不下,甚至被當成一種戰略資源,沒有多少地方可以買到糧食的。

滿囤只知道糧食售賣之後,自己手裡竟然有一千五百多華元!錢多了心思就活泛了,留下一部分用作結婚基金、農田基金、平時花銷,還有四百華元可供支配。

房子太破,貌似可以重新蓋一下,滿囤幫村子裡其他住戶蓋過房子,除了買水泥石灰磚瓦外,石頭、沙子、木頭等都可以就地取材,河邊那裡還有滿囤一片林子呢,正好用來蓋房子。一間大瓦房大約花費兩百華元,這還包括請人蓋房子的人工費。

新房子蓋好後還要添置一些物件,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電筒等等,至少也得兩百華元。這麼算下來滿囤覺得手裡又有些緊巴,傢俱可以自己打造,或者縫紉機可以先不買?

晚上躺在床上,滿囤的心思沉澱下來,有了錢,還是先不要大手大腳。回想一下,對自己有恩的人實在太多,先是村子裡的鄉親們,他們的恩情太大,只能下半輩子一點一點的還。不過還有一對恩人,自己的日子好了,不能忘了他們對自己的幫助!未完待續。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