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爆發的重工業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留給呂梁的時間所剩無幾,原本歷史上,再過兩個月就是日俄戰爭爆的時間。在這個時空振國黨的崛起讓遠東的局勢生了巨大的變化,呂梁現在無法預知日俄戰爭是否會如時爆,但必要的準備一直都沒有停止。

從國際局勢上看,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的矛盾無法調和,雙方對於此次戰爭都沒有疑問。日本的立場是儘可能的縮短戰爭爆的時間,“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而俄國希望能推遲戰爭爆的時間,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其原因在於西伯利亞鐵路貝加爾湖段的通車還沒有到來。雙方的外交戰場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日本不斷提高要價,俄國則想盡辦法拖延。

長江流域的失去對於日本來說也是個巨大的打擊,這個國家本來就工業實力弱小,基本上靠著向中國輸出棉布維持著經濟展,再加上資源匱乏,對於海外殖民地的野心急劇膨脹。中國市場的基本失去對於日本經濟是毀滅性的,因此他們對於朝鮮和東北的領土才更加迫切,動日俄戰爭的期望更加濃厚。

英國希望日本能夠阻止貪婪的俄國對與中國長江流域的野心,所以全力支援日本備戰,當振國軍北伐勝利後,英國在中國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但同時招惹俄國和振國軍是不明智的,日本也不想在長江流域與振國軍開戰,他們的目標一直都是東北和朝鮮,所以英國只能繼續支援日本。與此同時,大力開拓中國北方的利益,以減少失去長江流域帶來的損失。

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開始對海外市場感興趣,幾度想插手中國東北,但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為了打破俄國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站在了日本一邊。不過,振國黨的崛起讓美國人欣喜若狂,認為這是美國外交的最大勝利。北伐勝利後,英國失去在長江流域的利益,美國人趁虛而入。美國與革命政府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美國人對於領土和特權也沒有太大的野心,他們的眼中只有市場,而革命政府對於美國產品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

尤其是北伐勝利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整個長江以南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所需要的工業產品和原材料不是小小的惠州工業基地能滿足的。所以,美國和德國都接到了大批的訂單,尤其是鋼軌,成為了美國出口中國的最重要商品。

如此一來,美國人的態度站在了革命政府一邊,他們希望拖延日俄戰爭爆的時間,甚至不希望看到日俄戰爭的爆,不論是日俄哪一方佔據了朝鮮和東北,都會對革命政府造成威脅,也間接的對美國的利益造成威脅。

法國則忠於俄法同盟,對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表示支援,但這種支援也是有限度的,法國政府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到遠東,這會導致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減弱。

德國希望俄國東進,以減輕其在東邊的軍事壓力,後來革命政府提供了鉅額訂單,德國為了照顧這個冤大頭的利益,對於俄國的支援變成了不聞不問。

這樣看來,英國全力支援日本開戰,俄國背後只有一個有限度的法國,美國則盡力阻止這場戰爭的生,局勢對日本非常有利,這樣一來,日俄戰爭很有可能提前爆。呂梁的準備時間本來就不足,如果提前爆戰爭,就會打亂前期所有的部署,倉促間干預這場戰爭,很有可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戰果。

呂梁的目的,是希望藉助日俄戰爭,日本將主要兵力集中於東北的有利時機,火中取粟。所以,計劃中介入的時間是對馬海戰(19o5年5月)生之後,此時日俄雙方已經在東北廝殺了一年多。以前呂梁想到這裡就會在心裡暗暗狂笑,做黃雀的滋味真是不錯。但目前看來,如果戰爭提前生,海戰肯定也會相應的提前,這樣一來,自己就會出現準備不足的情況。

所謂的準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海軍的準備,這種規模的海戰,如果想取得完勝,光靠幾艘巡洋艦是不現實的,必須有自己的戰列艦,第一艘戰列艦在19o2年底下水,海試完成後加入了海軍的作戰序列,並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但,只有一艘明顯不夠,而第二艘和第三艘下水時間都在19o4年的11月左右,建造時間長達兩年零三個月。耗費如此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呂梁堅持這兩艘龐然大物要在造船廠中建造,而不是像第一艘那樣由鋼鐵基地生產。至於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鍛鍊造船能力,藉此完善工業體系。

負責建造戰列艦的惠州造船廠和湛江造船廠單單是準備工作就用了9個多月,硬體設施還好說,包括用於建造戰列艦的船臺、機械、鋼板等都不是問題,戰列艦的主炮、動力系統等可以暫時由鋼鐵基地提供。耗費時間的主要是軟體方面的能力,技術工人需要培養,造船廠需要完成由小噸位到大噸位船隻建造的積累,漁船、運輸船、驅逐艦、巡洋艦,一步步走過來,跨越式的展有時候並不適用,尤其是在基礎非常薄弱的時候。

再一個方面是6軍的準備,呂梁的計劃裡,需要動用的6軍數量至少要三十萬,這還是保守數字。現在七個軍也不到三十萬,所以6軍還需要擴充,軍工廠還需要擴建,滿足好幾十萬軍人所需要的物資也需要海量的工廠支撐,軍隊的運輸需要大量的運輸船。這就是所謂的準備,不可或缺的準備。

所以,從19o4年1月開始,呂梁就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重工業建設上,鋼鐵,鋼鐵,呂梁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的渴求鋼鐵。截至目前,轄內的年鋼鐵產量為13o萬噸,距離呂梁的期望還差老大一截。

這個數量的鋼鐵,如果完全用在軍工產業上倒是可以暫時滿足,但是,耗費鋼鐵最多的,卻不是軍工產業,而是鐵路和基建。從美國進口的鋼軌佔到了鐵路用鋼軌的二分之一,這已經是能夠從外界購買的最大數量的鋼鐵,不同於後世,這是個鋼鐵衡量國力的時代,每一個國家都不會將鋼鐵這種戰略產品無限制的外銷。關鍵還得靠自己!

漢陽鐵廠的改建工作沒有持續多久,呂梁就下令拆除所有的舊裝置,改用惠州出產的新式裝置。改造的難度和成本巨大,還不如完全使用新式裝置,漢陽鐵廠留下的,只是那些工人和場地。經過三個月的改建,漢陽鐵廠煥新生,使用鋼鐵基地海底採礦車直接從長江運過去的海底礦產,使得鐵廠的成本降到了最低、產量迅提升。由於最重要的因素——鋼鐵工人的充足,漢陽鐵廠在短時間內就成為僅次於惠州鋼鐵廠的第二大鋼鐵廠。

最大限度的利用海底採礦車是展重工業的一大準則,這也是重工業基地都位於沿海或者沿江地區的主要原因。考慮到沿海地區很容易遭受外敵干擾,所以新建的重工業工廠大多位於長江沿岸,尤其是武漢地區,這也使得武漢迅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製造中心,而上海,則充分揮了優勢的交通條件,成為了商業中心。

馬鞍山鋼鐵廠也在迅建設之中,這裡不會使用當地的礦產,只是藉助了長江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杭州鋼鐵廠、南京鋼鐵廠、長沙鋼鐵廠、重慶鋼鐵廠、南寧鋼鐵廠都在19o4年完成建設並投產。呂梁的狂熱使得革命政府瘋狂的投入到了重工業的建設之中,鋼鐵基地五千輛海底採礦車在海底日夜穿梭,這個數目已經是鋼鐵基地能夠控制的最大數目,但也是剛好滿足目前的重工業需求而已。

鋼鐵只是基礎,還需要生產成各種工業製成品,鋼軌、鐵絲、建築用鋼材等只是初級產品,戰艦用鋼板才是最能體現工業實力的東西。這方面呂梁擁有先天優勢,基因人們採取先進的配方技術,製造的艦船用鋼板領先這個時代二十多年。另外,迅擴大的汽車生產規模也佔用了相當大的鋼鐵份額,尤其是卡車,市場對於卡車和小型卡車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沒有遭受太大損失的中國地主階級順利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地窖中近乎腐爛的銀兩是一個天文數目,受到建設工廠的大潮影響,無數的財產從地窖中取出,變成了一座座新式工廠,並隨之產生更多的財富,他們是購買汽車的主力軍。另外,運輸公司、海運公司對於運輸船和卡車的需求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從19o4年開始到年末,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似乎變了一個模樣。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