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大頭

作品:《辛亥之鋼鐵基地

在世界勢力範圍劃分基本明確的二十世紀初,一個新興勢力的崛起要面臨著多方面的圍剿,德國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德國統一後在俾斯麥相的帶領下逐漸實現了國家經濟和軍事的強盛,但他在爭霸的道路上接連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被英美為的國家打壓,最終飲恨收場。又比如美國,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美國的擴張之路被英國堵得死死的,沒有一絲縫隙,直到美西戰爭和一二戰爆,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工業優勢,最終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最奇怪的是日本,它在明治維新之後利用列強之間的爭奪和東北亞地區沒有地區強國的優勢,先是在國運之戰中擊敗滿清,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後又利用兩大陣營的對立在一戰中謀取大量利益,這才算是真正進入列強陣營。

呂梁對這些非常清楚,他不會掩耳盜鈴的認為列強沒有注意到廣東臨時政府的崛起和威脅,而且是一個內部高展中的廣東革命政府,實踐證明,革命者對西方人的態度往往是敵視的,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土耳其、阿拉伯國家,大量資訊表明,廣東臨時政府雖然沒有海軍力量,但6軍實力不容小覷,經過擴軍後人數達到十萬、武器裝備比較先進、訓練有素,這樣的實力足以對列強在滿清的統治秩序造成威脅,更別說廣東本地工廠出產的產品正在中國各處與列強的產品展開競爭,只此一點就足以引起列強的重視。

臨時政府也曾經使用各種方式,試圖在西方列強之間開啟突破口,比如各種物資的採購、軍事技術的流出,但讓人失望的是,就算是與英法嚴重對立的德國也對臨時政府的媚眼不屑一顧。購買物資時要不是臨時政府力爭,會被他們大宰一筆;來自後世的軍事技術交流,這是呂梁的殺手鐧,用來吸引德國政府的美味,他原本相信德國會因為那些技術而對臨時政府釋放善意,而這也是前世很多穿越小說的常用伎倆。沒想到德國方面先是不相信,等拿到一點實際檢驗後提出買斷,卻堅決不釋放政治善意,甚至一艘來自青島的德國巡洋艦在廣州外海不斷巡弋,目的很明確,就是武力威脅!

呂梁低估了西方人的無恥,在這個時代,西方人面對中國人時就像看一隻猴子,怎麼會平等對待呢?就算是巨大的利益擺在眼前,他們先考慮的是怎麼奪過來,而不是透過交易、談判等手段,這才是純粹的強盜邏輯!臨時政府的各種舉措非但沒有得到西方的善意,還引了許多或明或暗的舉動英國加強了在香港的駐軍,並在暗中向廣東海匪提供軍火援助;八國聯軍剛剛撤離、慈禧還沒有回到北京,李鴻章已經和西方簽訂了大規模的貸款協議,用於組建新軍、應對革命黨的威脅,其目的就是保證列強在中國的利益和滿清對條約的履行,畢竟,臨時政府並沒有在公告中宣告維持滿清之前與列強的各種協議、保證並滿足列強在中國的利益,臨時政府對西方態度不明是列強最大的忌諱,但也是呂梁最不可能做出的承諾。

滿清對廣東革命做出了最強烈的反應,具體體現在了各省新軍的組建上。與洋人的戰鬥和保年圍剿革命軍的戰鬥都表明,現有的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維護滿族的統治,軍事改革勢在必行。南方富裕省份都在大規模編練新軍,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多至一鎮、少至一旅,明面上的說法都是為了應對革命黨的威脅,這也讓朝廷無法反駁。東南互保之後朝廷對那些封疆大吏不再信任,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新任直隸總督兼署理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身上。

袁大頭自朝鮮跡,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家族的協助,一路順風順水,小站練兵後擔任山東巡撫,後加入東南互保,躲過了八國聯軍侵華時可能的損失,使其軍隊得以儲存,這批軍隊成為他最大的本錢。

辛丑條約簽訂後李鴻章飽受罵名和洋人的侮辱,多次吐血後於19o1年11月份去世,袁世凱順理成章的接替他成為滿清的頂樑柱。受廣東革命的影響,洋人主動靠上來幫助滿清編練新軍,而最大的受益者正是袁世凱。除了北洋第一鎮是由鐵良統帥的全滿人部隊之外,其餘的全部由袁世凱的親信率領。

廣東革命成功的訊息傳出後,聯軍主動讓步,在關鍵的賠款數目上一減再減,從原本歷史上的四點五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九點八億兩),減少到了三點九億兩。之後提供了四千萬兩白銀的軍事貸款,用於朝廷擴建新軍之用,這筆鉅款幾乎全部用在了北洋新軍的組建上。

在這種大環境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常備軍,截止到19o1年底,北洋第一鎮已經編練完成,人數在一萬八千人。當然,朝廷會先照顧全部由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但其戰鬥力有多強就值得商榷了。

保定北洋軍營,自從募兵制改為徵兵制後,按照計丁抽練的原則,條件為“實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歲以下,身長四尺八寸,素無嗜好,不帶暗疾”,大批青壯來到保定,成為北洋新軍的一員。

“看來朝廷是急了,現在總督大人雖是署理,但已經實際掌握大清的軍權。”北洋新軍參謀處總辦段祺瑞說道,他與教練處總辦馮國璋、兵備處總辦王士珍、總參議王英楷,受袁世凱所託,到保定督練新軍。北洋新軍是袁世凱安身立命的最大依仗,一定要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幾人在軍營四周巡視,一面探討軍隊事宜。

“能不急嗎?東南互保、視中樞如無物,洋人侵華、亂黨肆虐廣東,這一切都是因為朝廷兵力薄弱。宮保大人深受朝廷信任,李鴻章死後放眼全國,只有宮保大人能力挽狂瀾!”總參議兼第二鎮統制官王英楷說道,計劃中的六鎮全部有了框架,只需要不斷的填充即可。

“先不說洋人,那和我們不一個層次,亂黨和東南各督撫才是我們現實的威脅。東南督撫野心勃勃,但武備力量薄弱,不足畏懼。從得到的訊息來看,最值得我們警惕的無疑是廣東亂黨。他們的軍隊數量龐大、訓練有素、武器先進,連步槍、機關炮、鋼炮應有盡有,保年五萬大軍盡被殲滅。在廣東的威脅下甚至有些督撫與其眉來眼去,據說張之洞就有意放縱廣東亂黨。我認為,要想應對南方威脅,六個鎮的兵力還不夠,更別說第一鎮雄踞北京,不為宮保大人所用。”兵備處總辦王士珍說道。

馮國璋皺了皺眉頭,指著正在持槍訓練計程車兵道“各位是否太過重視廣東亂黨?此等士兵以武衛軍為班底,精選良卒,使用朝廷大借款購買西洋槍械、火炮,借用洋人軍制、訓練方法,難道仍舊不敵廣東那個大財主的家丁?”列強貸款6續到位後朝廷委託練兵處從西方購買武器裝備、聘任教官,用於北洋軍隊的擴充,而負責採買的正是兵備處總辦王士珍,馮國璋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仍對這些裝備充滿信心。而大財主的稱呼是這些人對呂梁的蔑稱,以馮國璋為代表的大部分北洋軍官骨子裡對革命黨的軍隊看不起,認為只是大財主的家丁而已。

其餘幾人雖然對馮國璋的觀點並不贊同,但對大財主的說法非常滿意。練兵實際上就是燒銀子,要不是朝廷此次大方的撥款,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招募如此多的兵員、購買如此之多的軍械。袁世凱代表的北洋勢力初步崛起,並基本控制了最精銳的北洋新軍,但軍權並不代表著一切,軍權加銀子才是王道,這一點袁世凱清楚得很,他沒有穩定的錢財來源,練兵所費皆來自朝廷,一旦被其掐斷供應,自己也得老老實實聽其調遣,更不用說穩固手下了。李鴻章有盛宣懷為其撈銀子,尤其是輪船招商局,自從袁世凱掌握大權後他就不斷試探盛宣懷,試圖將李鴻章的產業攬入懷中,但淮系勢力仍舊龐大、盛宣懷尚未回應。好在廣東呂梁就是個大財主,他手中錢糧無數,幾千家工廠的商品行銷內地,如果能從廣東撈些好處那再好不過了。

不過,袁世凱的根基在北方,與廣東相隔十萬八千里,就算是朝廷下令用兵,那些南方督撫也不會輕易放開通道,任由北洋軍過境。所以袁世凱在觀望,等待局勢進一步的變化,他甚至希望廣東亂黨能進一步做大,到時候朝廷和南方各省都會求助自己,到那時,才是北洋軍揮其實力的時候。

ps:求推薦!求收藏!

喜歡辛亥之鋼鐵基地請大家收藏辛亥之鋼鐵基地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