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公子季札(第1/2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工賜與唐婉等人,不由望向了陰雲密佈的東方,那是姑蘇城的方向。

工賜隱隱覺著,姑蘇城上方的烏雲中,隱藏著一名巨人。

此人盤坐於雲端,身周雲霧繚繞,背靠東方,目光正俯視著大地。

其右手食指與無名指間夾著一枚棋子,正待落下,卻是將落不落,引而不…

忽然東方一陣風迎面吹來,工賜瞬間感覺有些喘不過氣來,連忙使勁搖了搖頭,拼盡全力深呼吸了幾口氣後,心頭的壓抑之感才稍緩。

。。

馬上要開啟新副本了,臨時插播一下吳越。

商代末年,周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亶父喜歡季歷,但是按照制度,必須傳位於嫡長子。

泰伯、仲雍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到當時古越人聚居的江東,並隨鄉入俗。

當時的江東人有個習俗,就是喜歡邊跑邊呼喊,泰伯造了一個“吳”字代表他們。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

姑蘇城的來歷說法有很多,有說原先吳都在無錫的,後來是伍子胥建了姑蘇城,吳王闔閭才遷都的。也有說是

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方士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江東冊封給胥。從此,江東便有了“姑胥”之稱,後改名為“姑蘇”。

這說法聽著是有些錯亂舜禹夏。

實則是有可能的大禹大約在公元前2o89年出生,前1982年去世,約活1o8歲。

舜去世時禹已代為執政37年,禹為舜守孝三年,到壬子年為大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在位八年去世。

夏朝普遍以公元前2o7o年開始算,也就是大禹19年,那時舜王還沒過世。

個人傾向於是胥始建,伍子胥來到吳國後擴建,改造。

越國則更早大禹葬於會稽山,夏啟外的另一支子嗣留下守墓,負責祭祀,於是就有了越國,國都會稽在今紹興一帶。

只不過從越王允常起,方有文字記載遺留。

但越國的文化底蘊,比大禹更加久遠。

在大禹出生前的千多年,約公元前35oo年,便有了良渚文化所建造的“高低兩大水壩”遺留至今。

也就是說,大禹不是個到此治水的。

。。。

言歸正傳,工賜最終還是決定要回申邑,姑蘇城的水是深,但是現在城門不是閉了嗎?

直接繞路回申邑,不進姑蘇城不就得了?

主要還是如今,工賜的手頭有錢又有了點兵,不再那麼膽小了。

夫概給一行人準備好了舟船後,出言挽留道“申侯,我派人傳信給王兄,可信使始終都如石沉大海般,沒有絲毫迴音。

這次恐怕不僅僅姑蘇城內這麼簡單,君若堅持,此去申邑,還望多多保重。”

工賜點點頭“我也一樣,傳信給孫先生都有沒任何迴音,這昭關又被你給斷了,放心不下,才要趕回申邑的。”

申邑,花費了工賜太多心血了,乃是他目前唯一的根據地,他可不想白白棄了這來之不易的立足之地。

工賜毅然決然,一行人登上舟船,過了昭關水門,一路火花帶閃電,沿著長江就往申邑趕。

因為要繞過姑蘇,就不走運河途徑太湖這一帶過了。

沿著彎彎曲曲的長江,順流而下,過了延陵,便是申邑。

彼時的申邑,小得可憐,工賜受封之前,還只有千戶人家,純粹就是一個小漁村的體量。

如今工賜手底下人多了,申邑也逐漸熱鬧了起來,那些荒地也都在進行著大開,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

途徑延陵時,工賜忽然想起初入伍時,那兵長便是延陵計程車族。

延陵與申邑,皆在長江南面,延陵在申邑的上游,此時的延陵也是臨海的。

因為此時的申邑,還很小很小,沒霸佔整個入海口。

《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漢書·地理志上·會稽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莽曰毗壇。”師古曰“舊延陵,漢改之。”《後漢書·郡國志四·吳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注引《越絕書》曰“縣南城,古淹地。

同樣是城邑,延陵的規模與歷史可比申邑大得多,也長得多了。

古時候,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延陵與申邑,也可稱之為江陰之地。

延陵又地處姑蘇山之北,長江之南,又可謂是陰上加陰。陰陰!

唐婉上到甲板,來到工賜身邊,柔聲道“申侯,在想什麼呢?”

工賜偏頭望了她一眼,指著南岸道“這片地方叫延陵,過了延陵便是申邑了。

到了此地,忽然想起了之前的一位戰友,乃是我初入伍時的兵長。

那時我申邑人少,我才是一名副千戶,便是在這兵長手下任職。

我們當時都在孫帥麾下,都是新兵,他比我稍早一點點。那位兵長,便是這延陵人士。”

唐婉笑道“此人竟能讓申侯念念不忘,妾身也好奇是怎樣的青年才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