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明修棧道(第1/3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工賜趕回前線時,本想著馬上告知孫武的,然而一直找不到機會。

孫武又奪下一座城邑,工賜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機會,讓人通秉求見,孫武在百忙之中接見了他。

工賜見孫武忙得焦頭爛額,也不賣關子,直接將他猜測的姑蘇城異樣告知。

孫武聽完後,斟酌道“北方諸侯都想看到楚國滅亡,卻也不願意見到吳國做大,成為下一個楚國,此乃人之常情。

但正值關鍵時刻,想來在我們攻破郢都前,他們應該不會動手拖後腿,壞了我等滅楚大計。

南面的越國先是不肯出兵相助,後遲遲不願繳納歲貢,一直拖延著,早有了不臣之心。

倒是需要提防一二,但越國畢竟弱小,也掀不起多大風浪,想來有世子坐鎮姑蘇,應該能應付吧。

待我修書一封呈予吳王,請大王定奪吧。”

吳王收到書信後,彷彿沒事人一般,甚至都不回去一趟看看,工賜感覺自己是狗拿耗子了。

姑蘇城乃是吳國都城,吳王雖坐鎮前線,又怎麼可能在國都沒眼線呢?

楚國疆域很遼闊,背靠荊山,佔據了大周西南一角。

這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雖然楚國如今毫無還手之力,但畢竟是經營數百年的楚國腹地。

佔據了絕對的地利優勢,此時可沒多少常備軍,大多都是平時種田,需要時,再抓壯丁應召入伍的。

百姓放下鋤頭,穿上戎裝,便是一名士卒了。

只是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對吳軍形成不了太大威脅而已。

吳軍一路攻城拔寨,以戰養戰,打到郢都附近時,已經悄然花費了數個月時間。

秋風蕭瑟,前方便是郢都了,姑蘇城雖然暗流洶湧,但這幾個月來,確實如孫武所猜測的,各方勢力,一直引而不。

楚國郢都外還有兩座堅城,麥城和紀南城。

這兩座雄城一上一下拱衛著郢都,三者互為掎角之勢,守望相助。

吳王便兵分三路,王對王,三對三,分而攻之,犄角之勢自破,只是三座孤城。

吳王命伍子胥,公子山,協同蔡國國君,率領大軍攻打麥城。

伍子胥久攻不克,命人在麥城左右堆了兩座土山,一為驢城,一為磨城,寓意驢拉磨,磨麥子…

對此,工賜表示很草,吐槽了幾句之後,便被孫武叫去了,原來是伍子胥要人。

同時,吳王又命孫武,夫概,同唐國國君,協同攻打紀南城。

伍子胥堆土山整活。

孫武自然也不甘示弱,命人挖起了溝渠,挖出的土方倒是沒拉去給伍子胥堆土山,而是直接傾倒在了江中。

吳王本部,則帶著伯丕等人,率領部隊,正面牽制郢都。

你郢都,麥城,紀南,三座雄城不是互為犄角之勢嗎?

現在只是三座孤城了,三支吳軍分而攻之,便可專心攻城。

伍子胥的兩座土山堆好了,挖了工事,安營紮寨,便算是兩座城了。

這兩座土城全交給了蔡國部隊,蔡昭侯親自駐紮東面驢城,倒也對應了他的驢脾氣。

西面磨城,則是由蔡昭侯的兒子,公子乾率兵駐紮。

麥城在今湖北當陽市東南,沮、漳兩水間。東有驢城,西有磨城,相傳伍子胥為攻麥城而築。諺語“東驢西磨,麥城自破”《水經·沮水注》。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蜀漢關羽為蒙所襲,“乃走麥城”,即此。

也就這麼提一嘴,言歸正傳,工賜莫名其妙被拉到伍子胥營中,聽完伍子胥的話後,工賜感覺他就是個純純大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