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君子不易(第1/3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

道常無名,其在。無名之樸,道也。

常道,即經久不變的義理。

含有常道,作為典範的書,方可稱“經”。

儒家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亦有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

六經本先秦古書,因孔子刪訂整理歸納並授徒,故後人所見六經,均為儒家修訂版。

據傳說《周易》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合著,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撰《易傳》。

孔子“韋編三絕”,證明他其實是喜歡“易經”的,卻忠告世人“不佔而已矣”…

“書”略晚於“易”,“詩”有商頌,應是前朝遺作,周公作“禮”“樂”,孔子編“春秋”。

六經自秦火後,“樂”亡佚,只存其五。

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千百年裡,凡提經書,皆指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那都是後話了。

。。。。。

人在面對重大決策時,是會祈求得到啟示的,占卜便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若是遇到不得不做的重大變革時,占卜以為上告天命。

天意若順,可為啟示。

天意若逆,亦可當作警示。

甚至於,將自己隱藏的真實意圖,歸咎於神明…

楚國令尹囊瓦,此時就迫切需要占卜一可歸咎神明,二可得到天意啟,三可安撫軍心。

何樂而不為?

若是神明都讓我們去戰,你們這些將士是聽左司馬的,還是聽神明的?

《周易》之始作於伏羲,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但當時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被囚羑里時,演易而窮究天人之理,變伏羲先天八卦為後天八卦,並將八卦推廣而為六十四卦,又屬之以辭。

殷商時期占卜主骨甲常見的如牲畜頭骨以及龜甲,乃至於“人牲”頭蓋骨。

“易”始有蓍草占卜,亦稱佔噬,噬同蓍。

蓍草全株外披毫毛,根壯莖直,筆直朝天,有通天之姿。

就如對照密碼本一般“周易”記錄佔噬詳情,貞人對佔噬材料整理歸納編訂,供占卜師對照使用的占卜書。

蓍短而龜長,不如從長。

因此占卜還有個潛規則若是“龜甲占卜”與“蓍草佔噬”情況不一致,從龜而不從噬。

若是誠心占卜,君子不易,只問自己該做的事,該不該做?

以求得到天意啟,從而隨機應變,趨吉避凶。

凡事只問應不應該,而非投機取巧。

佔噬用五十根蓍草,五十暗合大道之數,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但留一線生機。

周易第5o卦鼎卦,請各方神明鼎力相助。

大衍佔噬第一步,拿出一根。

1以表一心,以示決心,“易”中不易的部分,也稱太極。

君子不“易”,一旦下定了決心,再困難也要去面對,去克服,絕不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