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鋸開墨線(第1/3頁)

作品:《春秋戰國冊

工賜又對船塢管事勉力一番,這才召集眾人討論工坊集聚區的事。

“關於工坊集聚區,我先拋磚引玉一下基於有些產業適合搬遷,有些產業確實不適合搬遷的考慮。

我認為,船塢與採沙廠都需要在江邊,選址可以往江邊考慮,江邊還有個水6運輸的優勢在。

第二點儘量不要佔用肥沃土地。

第三點規模儘量要大,因為後續可能還會有其他工坊加入。

第四點選址好後,再討論集聚區內如何佈置更為合理…”

工賜絮絮叨叨說了十幾條,書記官在會議紀要中奮筆疾書。

工賜說完後,才讓大家查漏補缺,提出不同意見。

由於都是第一次,工賜也不急於一時,資金要到“佈會”後才較為充裕,直到半夜時,也才選出了幾個備選區塊。

這辦事效率還是有些慢,工賜原本還想拉著他們討論申邑展,還有船塢管事建造海船,和後續展規劃事宜…

目前正展初期,各項需要抓的細節簡直數不勝數,會議討論又比較慢。

工賜為了讓邑宰府形成這麼一套會議模式,也耐著性子,刻意引導,不可操之過急。

若是未來邑宰府忙中出錯,損失的可是他這個申候,受苦的可是申邑子民!

都已經是深夜了,工賜也只能暫且擱置,解散了眾人。

申邑雖然不大,但這邑宰府近期一直忙著幫助百姓開墾荒地,一直沒閒著。

工賜回到小院後還沒睡,而是給孫武以及伍子胥寫起了書信。

給孫武的內容則比較多了,因為他實在是眼饞那2萬楚兵降卒。

若是僅僅為了建個水泥城牆,工賜還不至於上心到親自操練那些人。

2萬精兵呀,申邑目前都快是寡婦村了,最缺的就是男人呀。

而且這些降卒一旦想辦法要了過來,申邑不僅能立馬人口膨脹,其中還可挑選一些精銳,來操練水師。

大海可是蘊藏著無數財富呢。

楚人又不會效忠於吳王,工賜有的是辦法將他們自身利益與申邑捆綁,更有利於隱蔽操作。

現在他最缺的不是錢財,而是人口。

強大壓力下,工賜幹勁十足,寫完了給孫武,伍子胥的信件後,又提筆寫起了規劃。

主動表現也好,吹牛吸引吳國權貴也罷,亦或是資源整合,眼饞那2萬降卒…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變得更強!

一個人僅僅是靠練武的,就算花個十年八載,成了一流高手又如何?

強如大巫師,還不是落到他手中,進過一次水牢,被他拿捏過?

他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勢力。

梧氏積累以及招募的工匠,整合的工坊產業園,船塢以及未來水軍的構想…

需要思想作為凝聚力,將這些人全部整合起來,收緊手指,握成拳頭,才會更有威力。

工賜這些天經歷很多,也想了很多,他需要一個進步的思想。

孫武的兵家,孔子的儒家,這些都還差點意思。

而工賜來到這個時代已經那麼久了,始終沒接觸過的墨家,已然深深勾起了他的興趣。

他跟人打聽過,此時確實是有墨家的,只不過此時毫無凝聚力,且寂寂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