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可能的事(第1/4頁)

作品:《我本明月仙

郝仁回到京城後依然想著撤潘地一事,他寫了道奏摺交給了皇上、沒想到皇上把奏摺又退回給了郝仁,然後又給他了個江南巡察使的頭銜讓他到江南巡察。

郝仁明白皇上是不準備再撤潘了,他有些心灰。這時他的小舅秦永立拿到了去山東蘭陵府豐慶縣做知縣的文書,到郝仁這裡告別。

這秦永立也是個有骨氣的人,從考試到拿到文書這麼長時間裡都沒像任何人說起過他是郝仁的小舅子。

他一到北京便住進了客棧,連郝仁家的門都沒上過,怕誰知道他的身份。

要不然他不會只弄個知縣做,如果吏部人知道他同郝仁的關係怎麼也要給個知府什麼的六品才行。

他沒用這麼好的資源結果落的個被分到蘭陵府做了朱忠的下級官員,但這時秦永立也不知道朱忠改了名認了魏忠賢做爺爺成了府丞。

秦永立到郝仁家時那李青山和毛新童剛好也領了文書到郝府告別。

郝仁又把曹德財喊到一起喝了個辭行酒、酒桌上曹德財感慨萬千、說三年前他們一共五人考試時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五人中郝仁中了狀元,韓忠良中了進士,自己成了藥店老。現在李青山和毛新童也中了進士、都算是步入仕途,只有自己成了不入流的商人。

郝仁等說道“商人有什麼不好,賺了銀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像做官一樣心懷功利,還要每日小心漸行如覆薄冰。”

曹德財道“我想成立個會館。讓河南的考生到京城考試時有個落腳的地方、也算為家鄉做點貢獻。”

大家馬上贊同,郝仁道“曹兄有此心可謂為河南的學子辦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兄弟也願出些銀子,盡一點微薄之力,”

曹德財現在以是商家大賈,道“銀子就不用仁賢弟出了,這會館的地方我以選好,兄弟只管為學館題字就可了,”

郝仁道“題字的事我建議還是讓司馬平,司馬大人題為好,他才是我們的前輩,有資格題這河南會館的名字。”

大家都點頭贊同,曹德財道“那就請司馬老前輩題字,這會館要在你們離京前開業,以後大家到京也不用再找客棧了,咱們的會館就是咱們的家,”

大家都都要對銀子,為家鄉出點小力,曹德財也不能攔,就這樣會館的事定了下來。

三天後會館開業,河南的官員和進士去了很多,這會館就在曹德財藥店不遠處,是個小院、樓上樓下兩層有三四十間房,可以住一二百人。

司馬平為會館寫了河南會館四個大字的金匾。

那金匾往門頭一掛,鞭炮齊響,大家相互恭賀算是會館開業了。以後大家相聚時便有了個落腳的地方。

這會館花了曹德財二萬兩銀子。郝仁五千兩、司馬平二千兩,秦永立,李高山毛新室各五百兩、韓忠良因在漢口做知府,他也不知道這事,沒有參加開業典禮,曹德財為他先墊出一千兩。

各位參加的官員和進士也都出有錢,除了曹德財的兩萬兩銀子是買的房地錢外,多出的銀子立了賬冊。由專人管理、為會館買書、筆墨等一些雜物和來京考生的伙食等等所需。

這開業當日大擺了宴席,河南的老鄉們算是都建立了關係網,曹德財也成了會館的館主。

這會館為後來的河南學子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那齊高傑知道這會館後偷偷去了一次,他也想拿出些銀子,好在會館的功德碑上留個名。可到那裡一看是曹德財辦的會館,郝仁都在那裡,他知道曹德財等人都看不起他。所以又偷偷的回去了。

河南會館開業過後,沒幾天大家都各自赴任去了。

郝仁這次是巡查江南所以沒帶家眷,把陣秋和小翠,陳大腳三位留在了家中。

那曹德財的妻子隔三差五的會到郝府坐坐,若有事需要幫忙就讓曹德財吩俯下人去辦。

郝仁帶著雷火生,馬二哥張山虎等向江南趕去。這巡查使其實沒什麼主要的實事可做,像是公費旅遊一樣,到那裡都有人接待。然後問問當地的民眾情況,瞭解一下民情,也考察一下當官的業績。

郝仁是個認真的人,一過長江便走走停停開始了調查民意、官聲、災害等各種情況,並用筆記下。馬二哥是全國各地跑過的人,他到那裡都能找到朋友、透過馬二哥的朋友,郝仁瞭解到很多實情。

郝仁到了漢口後見了韓忠良,這韓忠良在當地官聲很好。他帶郝仁登了黃鶴樓、觀看了鵝字碑,面對滾滾長江兩人相訴了離別之情。

郝仁在黃鶴樓上看到龜山、蛇山又觀看了古人在黃鶴樓上寫的詩句,心中感慨萬千,提筆寫了詩

《登黃鶴樓》

多少舊事謝英豪,

千古江山催人老;

長江滾滾東入海,

幾度夕陽徊,

黃鶴樓上鶴飛去,

百人興墨向天求,

龜蛇入水恐江盡,

不知冰山雪臃榮,

風雨煙波送舟去,

正是劃沒春秋。

寫完後隨行的官員馬上叫好,韓忠良道“郝大人的詩真是氣比山河,不輸唐宋”。

郝仁道“可惜永遠趕不上崔顥的《黃鶴樓》啊!”

他們下樓後談起曹德財開的河南會館,韓忠良聽後很激動,他把一千兩銀票交與郝仁讓郝仁帶回京城交給曹德財。算是為會館盡的一點力。

郝仁在漢口停留了幾日後繼續南行。本來計劃半年走完的江南,他為了把工作做的更仔細些,在江南幾省上千個縣轉完後以是一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