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平遼大都督(第1/2頁)

作品:《我本明月仙

郝仁在家的這幾個月可是逍遙的很。每日遊山玩水的、走了很多地方。那秦秀才也同郝仁喝過兩次酒,秦永立馬上也要到京城大考了、郝仁知道秦永立也是很勤奮之人,所以也鼓勵秦永立這次大考是很有機會中的。

秦秀才又提議說在狀元第的老家再蓋一樓讓陳香也回家住,郝仁當然沒意見,他也覺得在外住外人會說閒話的,於是同意了。

他交給奉秀才一千兩銀子,奉秀才便接了這活,開始在府中建樓。

陳香知道小翠心還在郝仁身上,這次郝仁能活下來是小翠拿命換來的,如果那毒箭射進他的關鍵位置自己也救不活郝仁。於是便和春花商量後讓小翠同郝仁在了一起,小翠成了郝仁的小妾。

皇上的聖旨到時郝仁正在做新郎,皇上的聖旨說讓他即刻回京,就職二品戶部尚書。雖然聖旨上並沒有說別的,但郝仁聽傳旨的人說了九王謀反的事,他大致知道皇上的意圖了。他讓傳旨人先回京,自己馬上回京就職。

這二品的戶部尚書官職不小了、正常能做到這個職務的要從官幾十年才能得到這個級別。

懷慶府的知府聽說郝仁回京趕忙擺宴送行,郝仁又風風光光的出了懷慶府。

這次郝仁覺得秋月女兒還小沒有帶回京,郝萬財很喜歡陳香生的兒子,一定要把他留在家裡,郝仁做通了陳香的工作把兒子留在了家裡。郝仁同陳香、小翠、雷火生、陳大腳、馬二哥,一起進了京。

郝仁進京的這些時日北京城又生了一件事。鄭貴妃死了,她在死前把萬曆的遺詔拿出,在遺詔上用自己咳出的血寫了一個“冤”字。她讓官女交給皇上那官女不敢交,報告給了魏忠賢。

魏忠賢看後還是說給了天啟聽,天啟拿了遺詔看了一遍。遺詔上的確寫的是太子若無德可廢之、立九王為帝,最後邊是鄭貴妃用血寫的冤字。

天啟把伺候鄭貴妃的官女叫去,問她鄭貴妃說她冤、冤在何處;那官女說鄭貴妃死前說挺擊案確實和她無關,是有人嫁禍於她。太子稱帝后她為太子送的美女只是想緩和她同太子的關係,並不是要害太子。大臣們冤枉她了,所以她是含冤而死。

天啟想這大概是鄭貴妃臨死前要為自己喊一次冤,以證清白的理由吧!鄭貴妃知道九王死了、不用再守著這份遺詔等機會了。所以沒了活著的價值。她臨死道出的也可能是實情,但這些都無用了、九王謀反案已經結案,自己也沒有多殺無辜,也算對得起鄭貴妃母子。

天啟沒為難鄭貴妃,她死的也不存在任何意義,天啟讓宮女退下後把遺詔交給了魏忠賢。

魏忠賢問道“皇上,這遺詔留還是不留”

“人都死了,這些留不留都無用,你看著辦吧”

魏忠賢道“臣明白了”

他拿著遺詔放在燈上點燃燒成了灰。

郝仁到京後在家裡整理了一下思路,準備上朝時再提出撤潘地之事。

他先寫好了奏摺,要到上朝時上折。結果當晚他便知道吳仁杰以先一步再次提出了撤除潘地。原因是吳仁杰負責操九王的家時看到了嚇人的一幕。

九王府裡有一個酒池、是專門放九王洗澡用的、傳說中的釀酒洗澡真的有。並且這酒池得一百壇酒才能裝滿。九王幾天洗一次酒水澡,這日子過的玉皇大帝也看著眼氣。九王府中操出幾百萬兩白銀、十萬兩黃金,珠寶無數、糧食三百萬石,這些比國庫可要富裕的多了。這些財富有些是萬曆皇帝賜給九王的五萬頃土地賺的 ,也有一部分是四方賭莊賺的。

這些財產實在太嚇人了,像九王這樣有幾萬頃田地的潘王不下二十位;可想而知國家的稅銀都去那了。

吳仁杰怒了,他按照天啟的指示把九王的幾個兒子配去鳳陽,南京等地看墳,又將女眷帶回北京交給皇宮為奴,把參與殺人的幾個手下砍了,又將王府的其它人配嶺南戊邊。最後他寫了一道奏摺、上交給了皇上。

吳仁杰指出潘王至所以敢窺視皇權皆因錢糧過勝、有錢糧就可養兵,最終走上造反的路子,當年寧王就是例子。

現在的九王也因富可敵國所以思想膨脹,才會幹出這謀反之事;若是這些潘王沒有這麼大的財力是不可能有謀反的能力的。總知潘王的田地過多對國家是害,不可再放任逐流。皇上該管管了,要管就要把地收回國家。國家的稅銀多了國家富了可以做很多於民有利的事。

反之潘王們沒了鉅額財富也會安心,不再惹事生非,他們才能安心為臣,也不會遭至殺身之禍。這是個於國、於民、於潘王三方面都好的政策。所以請皇上即刻下旨收回潘地。

這吳仁杰的奏析寫的到是好,天啟看了高興,大臣們看了也高興。可潘王們知道後又不高興了,又開始了上書。

偏偏在這時皇上的老師施紀施大學士在北海釣魚時不慎落水而亡了。

天啟讓東廠嚴查施老師的死因,魏忠賢馬上派杜子君負責查此案。

郝仁聽說這些後上朝時沒先上奏摺,他想過兩天再上。

朝中的大臣們見皇上又招回了郝仁,心中清楚這是要對潘王們下手了。他們偷問郝仁撤潘的事什麼時候開始,郝仁只說不知。

過了兩天施紀落水的事調查清了,確實是失足落水而亡,最少有三個證人證言說是死於意外、天啟很是傷心,可也無可奈何。

天啟傷心了二日才上朝理事,郝仁上奏摺、提出了撤潘地的建議。

這次天啟沒讓大臣們商議,而是直接下詔讓各地官府丈量本地潘王的土地,並將九王謀反一事詔告天下、讓各潘王引以為戒。又把郝仁和關仁杰的兩道撤潘地的奏本印萬冊,於各洲府供潘王觀看。

這兩份奏摺一是陝西亂後所寫,一是查抄九王府後所寫。這是為了收回潘地先給各潘王打個預防針、讓他們明白一下撤潘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有點敲山震虎的意思。

這兩個潘王都是擁地自重,一個被反民殺害,一個造反自殺,說明擁有太多潘地也不一定是福。

這一下眾大臣都明白皇上是下了決心了,這處大戲真的要唱下去了,於是眾大臣一口咬定不撤潘地萬萬不可,只有撤潘才能富大明救潘王。

皇上又接見了郝仁,準備下一步讓他去具體實行這個任務,到幾個大潘王那裡收回潘地。看上去這事以是板上定釘了,這潘地無論如何是要收回的。

詔書下去的第十天天啟皇帝又遇到麻煩事了。

邊關再次告急,努爾哈赤這回徵調了二十萬大軍向大明起了新的進攻。這次後金軍分三路而來,比上次來勢更兇。

一路是進攻承德地區,一路直奔山海關,一路是八達嶺,張家口地區。

努爾哈赤是中路,帶十萬大軍進攻承德地區。

皇太極是東路,帶五萬人馬直奔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