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御宴

作品:《我本明月仙

三人進入皇城後才知道這紫城真的是莊嚴、輝煌,一個太監將三人帶到一個湖心亭中讓他三人在此等候、這亭中已擺好了宴席、有十八道各式菜餚,桌上擺放著一壺御酒四付碗筷酒具。三人站立後很快皇上便從一個官門內走過來。皇上穿著一身黃袍,體態姣鍵。一付天子風采。三人忙跪立迎駕,皇上道“都平身吧!今天我們君臣四人小宴,不行君臣之禮”三人謝恩站起,皇上道都坐下吧;今天私宴無君臣之分,意在談心,朕想知道你等三人的真實想法和對時政的看法,如還似朝堂之上那般,那便枉費了我這私宴之意說完后皇上坐在北位上座。郝仁居東、柳慶荷居南吳仁李居西而坐,皇上向站著的太監道“你們下去吧!我要與三位才子私淡你們不要打饒”那幾個太監卻應聲而去,亭中只留皇上四人,這就是天啟皇帝的細心之處、在這湖心亭沒宴清退太監就是給三位才子一個敢說話的空間,在這裡說話外人是聽不到的、那最近的太監也百步之外、他們是聽不到說話的內容的。皇上又道“郝仁斟酒”郝仁忙站起來先為皇上滿上又依次斟滿了各人的杯子,天啟皇帝道來,我們君臣先共飲三杯、三人跟著皇上喝,郝仁又斟酒,過三巡後郝仁又把杯滿上,天啟皇帝道“今天咱們君臣是談心私聊,也可談國政,但必須說真話實話不能說假活謊話,你們都暢所欲言。不能瞞朕,現在郝仁先說“郝仁一聽不知該說什麼好,憋了一會說道“回稟皇上,郝仁的八股文寫的不好。”天啟哈哈的笑起笑過後道“告訴你們個秘密,朕也不會寫八股文,朕不喜歡那寫著費勁看著難懂的八股文,郝仁很誠實,那你說說你寫的詩為什麼不題名。”郝仁道“回皇上,郝仁當時猜不透皇上出的梨園春雨指的是那個雨、雨和語宇是同言不同字,而三個字都可入詩,所以郝仁把三個字都帶進了詩裡,皇上看後可以任意用那個字做題。”天啟道“春時梨花春葉雨,細絲密密滿天宇,花白開出春天意,密密細絲也心語。”吟完後又點點頭道“是三個字都可做題,果然是天下第一聰明人。”說完後又問柳慶荷,“柳慶荷你有什麼想說的沒有,”柳慶荷道“多謝皇上成全柳慶荷和花若蘭的婚事,柳慶荷永世不忘皇上的恩情,三年後我會再來京城大考,如再能中第當盡心歇力為皇上盡忠,回報皇上成人之美的聖恩。”天啟道“你有這種想法朕很高興,實話同你說我觀那花仙子美貌無雙,同你這英俊才子也真是般配,才答應了你們的婚事,若是那花仙子不與你般配,我是不會捨下你這才華橫溢的大才子的,你兩人站在一起也真是天生一對地設的一雙,讓你們做一對神仙伴侶也是一大快事嗎?”三人聽後都知道皇上也是性情中人覺得碰到了明君,柳慶荷道“多謝皇上誇獎、多謝皇上聖恩”天啟又道“我聽聞那花仙子還有一哥哥在嶺南充軍朕既赦免可花仙子的有罪之身那花仙子的哥哥也一併赦了吧好讓他們兄妹團聚,”柳慶荷一聽忙起身跪下三呼萬歲。道“皇恩浩蕩、皇思浩蕩、柳慶荷代花若蘭謝過皇上。”這份情要比再封柳慶荷為四品官員還大,柳慶荷怎麼能不感激。天啟道起來吧!”柳慶荷起身歸座、天啟又道我還聞你從小在邊關長大,你的舅舅是袁崇煥,你自小跟他學的一身武藝,是嗎?”柳慶荷道“回稟皇上,柳慶荷確實是跟著舅舅袁崇煥在邊關長大,也學的一些武藝“天啟道“朕想明年舉行武考招得天下武學之人為大明保疆衛土,不知你可願應考?”柳慶荷一聽馬上道“學生願應考、”天啟道“我定在明年春季武考詔書過幾日會往全國州縣,你如應考當早做準備、朕希望你能奪魁、成為新科的武狀元”柳慶荷道“皇上所言,學生謹記在心,明年春考柳慶荷定要奪得狀元,以報皇恩”柳慶荷說這話是有把握的,他十四歲時在袁祟煥的軍營中便無人能敵,袁祟煥見他武藝學成、又傳他兵法,最後讓他回家學文、這柳慶荷是文武雙全,在浙江是無人不知,所以皇上才會知道。這些郝仁和吳仁杰可不知道但他們也恭喜柳慶荷又有一次重登金殿的機會。兩人恭喜過後天啟又問吳仁杰道“吳仁杰你可有話要說,“吳仁杰道”“學生當為皇上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天啟道“觀你是個嚴謹之人,把你派往大名府,那大名府有皇叔九王的封地,你到大名府當小心懂慎別與那九王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朕是信任你,你當自重。”吳仁杰道“多謝皇上提醒、學生記住了.”天啟道“今天是宴請三位,三人可隨意吃喝,朕陪三位再飲一杯,四人飲後郝仁依然把酒滿上,皇上讓三人吃菜,四人一齊動筷、吃菜喝酒,其情可歡。又喝幾杯後,天啟又問三人,“朕想知道三位心中仰慕之人是誰就以歷代忠賢為例,郝仁你先說。”郝仁想了想道“學生平生仰慕之人乃桃園結義的關羽關雲長。”天啟又問柳慶荷柳慶荷你呢!”柳慶荷道“回稟皇上學生仰幕之人是精忠報國的岳飛嶽武穆,”天啟又問吳仁杰,吳仁杰道“學生仰幕之人是我大明朝的,于謙、海瑞。”天啟道“人之所幕者心之所向,願各位能做到像這關雲長,嶽武穆,于謙、海瑞這樣的忠義仁賢。也不枉朕的一片苦心。”三人又謝恩。天啟又問三位對朝政有何想法今天就同朕說說、聯想知道平時聽不到的意見,知道三位對本朝的見解。”說完又望向郝仁,“郝仁你先說”郝仁思想上沒準備不知該說啥忽然想到二年前路遇馬二哥時馬二哥講的那些話,於是道“皇上聖明,學生聽聞整個大明朝有幾千個封王,封地有的上萬頃,這些個封王每日什麼事也不做只是吃喝玩樂有的還巧取豪奪佔平民的田地,導致很多百姓無地可種落的個沿街乞討,這種情況很多,這樣長持下去怕是於國於民都不利,為什麼聖上就不能管管呢!”這些大實話天啟皇上是從來沒聽過的,也沒人敢說,這可是與整個皇室叫板,也虧這郝仁敢這樣說。天啟聽後果然臉色大變、他沉思片刻後道“這些弊政是從開國封王后便有的,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全國封

王何止幾千、早以上萬了,他們也是皇室子孫,明太祖當年下的封朱姓王規矩,哪是朕能改的,”天啟說到這裡不再說話,他心想,這郝仁不愧為新科狀元一開口就難住了自己,這個問題厲代皇帝都不能解決、也不敢解決你郝仁整個一楞頭青,一張嘴就出來了,讓我情何以堪,天啟心裡這樣想但不能這樣說,是自己讓郝仁暢所欲言的人家郝仁指出弊政設錯、錯的是明太祖洪武帝的名氣太大,沒人敢動人家立的規矩。柳慶荷和吳仁杰看出了皇上的尷尬,柳慶荷忙接話道“回皇上,明太祖立的規矩自是不能改,但可慚慚的削弱封王們的封地,把地歸還與民,也可緩解民痛。”吳仁杰道“皇上,這明太祖的制度雖無法更改,但現在那些制度以成弊政,皇上或可變通立法改正制度,這是為國為民的大事,事雖難辦但不可不辦。”天啟道“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能在不違祖制的情況下把這事辦成嗎?”郝仁也知道自己給皇上出了難題,於是道回皇上,學生愚鈍、學生沒有好辦法,”那兩人也道沒有辦法,天啟道“此事你等要幫朕想個好辦法,但不可操之過急,非萬全之策不可用。朕今天私宴是相信三位,此事不可張揚,如事不密朕拿你三位是問、“三人馬上表態當為國分憂為皇上分憂、殫精竭慮,死而後已這一席活君臣四人成了知己,成了一個小集團。天啟又問柳慶荷道“柳慶荷你對朝政有何見竟也說說。“抑慶荷道“回皇上柳慶荷以為長城外的努爾哈赤勢力日見強大,他以十三付鎧甲起事、短短几年就統一了東北各部,現他的仇恨在大明,所以對我大明朝早以是虎視眈眈,為了消處隱患,我大明當主動出擊,滅他威風去其羽翼方能保我大明無憂。這是學生早年間在邊關時曾經與那努爾哈赤遭遇過而得出的結論,這努爾哈赤含恨起兵,誓要報父親被冤殺之仇,明是復仇,實則是想顛覆我大明江山,成為忽必烈第二、我大明當早作準備,不可養虎為患。”天啟道“這也是朕擔心之事,所以要設武科,招天下能武之士,保衛邊疆永固大明,你當要對邊關之事多多上心將來成為我朝柱石,你要記住朕的話便是”柳慶荷道“學生永記不忘皇上的恩情,永死不忘忠君衛國,謝皇上對學生的信任。”最後是讓吳仁杰言、吳仁杰道“回皇上,學生是文官,知道文官死諫的道理、學生以為為臣之道是忠君為民。為君之道是以鏡為諫,不沉迷不玩物,不專寵。沉迷者必心昏、玩物者必喪智、專寵者必受惑,皇上的鏡子就是敢於直言的大臣,如臣直君明,政治自然清明、政治清明天下自然太平。天下太平百姓安業是國之大興、國運萬年的根基,此政治非明君不可為之,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以史為鏡以諫為鏡,開啟了大唐盛世,皇上當以李世民為榜樣多結受大臣的直諫、不可沉迷、玩物、專寵”天啟道“吳仁杰說的很對,朕當以李世民為榜樣。水可乘舟也可覆舟。朕會為天下黎民蒼生開太平的,只是這專寵你是所指何人啊!”天啟是個聰明人聽出吳仁杰活外之音,所以問他。吳仁本道“回皇上,既然皇上要問、學生不說愧對皇恩。學生以為皇上對魏忠賢過於信任了,聽說皇官中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向來是兩人分管,現在都在魏忠賢一個人的撐控之中.學生覺得皇上過於信任魏忠賢了。”這些話也是沒人敢直接向皇上說的、一是魏忠賢現在權重、二是這兩樣事對外都是密秘,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這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都是誰、現在吳仁杰把這事撂出來,還真有點海瑞的味道,好在這天啟皇帝不昏庸、並沒有生氣,而是道“吳仁杰說的有理,只是這魏忠賢做事懂慎辦事有度才加以重用,如有一日他作奸犯科,那劉謹的下場他也是知道的,所以不必把他當做專寵,朕信任之人是諸位才子,望你們別把此事放在心上,現在賜三位專報之責,可以無論何時直接上書於朕,任何人不得攔阻,如朝庭有癢三人當是朕的中流砥柱,股肱之臣希望三位不要辜員了朕的重望。”三人同時道“多謝皇上的信任、學生當為皇上肝腦塗地,不負皇恩。”天啟皇帝很滿意,他覺得這三人才是他要的真正良木、既有能力,又是知心,又忠心於自己,這是天啟自己登基至此培養的第二股勢力,他要在三股勢力還沒拉攏這三人之前先下手為自己成立一股新型力量,不受東林黨、三合黨魏忠賢這三勢力的壓制和薰染,這就是天啟皇帝的聰明之處,他要讓這股新的勢力成為大明朝朝堂上一股新的血液,讓這血液融入朝臣中,隨時撐握各種勢力的動向。天啟皇帝做到了,這三人以是死心塌地的要跟著皇帝一條心了,特別是柳慶荷,他得到的是皇恩浩蕩,自己娶了花仙子為妻,皇上又做個大人情赦免了花仙子哥哥的罪、現在又給自己一個做武狀元的機會,天下那還有比這恩情還重的情義,柳慶荷從內心中喊了一萬句皇上萬歲,這些大家也是知道並理解的,都明白這是明君才能把這恩情做到如此、都覺得天啟皇帝既將成為越李世民的一代明君。

就這樣君臣四人一直喝酒說話到黃昏才散席,在這當中魏忠賢一直派人暗中觀察著四人,可他們聽不到說話的內容,只知道四人談的很好,皇上很高興、三位才子也很高興,四人共喝掉了三壺御酒其它的什麼也不知道了。

喜歡我本明月仙請大家收藏我本明月仙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