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如何智取?(第1/2頁)

作品:《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

洛陽城外,北邙山腳!

一場硝煙即將瀰漫在這個大宋曾經的西京。

五代的戰亂頻仍,讓很多帝王少了太平盛世的安全感。

因而遼和大宋都喜歡在都之外再設陪都,以備不時之需。

或許是見識了唐末和五代的亂世,加上契丹人的四時捺缽,多個都城成為遼宋獨特的風景。

遼國當初便是就有五京即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到了大宋,雖不及遼國五京之眾,卻也有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和東京開封府四都。

而西京河南府的治所,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洛陽。

洛陽以都城存在,歷經的夏、商、周,再到漢、魏、晉,然後北魏、隋唐,直至五代梁、唐、晉。

洛陽曆經十幾朝,因為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且地形地貌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故而人稱洛陽為“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同時洛陽又是關中進出中原的必經之路,並且背靠函谷關,因此洛陽成為了守護關中的屏障。

北邙山乃是歷代帝王貴胄、顯赫人物都趨之若鶩的葬地,自東周迄五代,有幾十位帝王埋骨在此。

洛陽城位於洛陽盆地西部,北依邙山,東越瀍河,西近澗水,洛水中流,南望伊闕。

當年大隋宇文愷營建洛陽城時的時候,便是採用了“天人合一”的構思,將洛陽城能夠與山川地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岳飛的京湖軍大營便駐紮在這北邙山下,此地距離洛陽城南大門定鼎門不過十幾裡。

洛陽城歷朝歷代皆為大城,因為總計共有十座城門。

要知道有十座城門的城池可謂是少之又少。

洛陽之所以能夠在許多朝代成為都城,並且在大宋也是陪都,自然也是歷朝歷代經營下來的結果。

洛陽城的南城牆中間是定鼎門,面對著岳飛大軍的正是洛陽城的南面城牆。

大營之中瀰漫著濃重的肅殺之氣,大戰前的緊張氣氛讓人有些窒息。

“洛陽之戰如何戰,諸位有何考量?”

岳飛在大營之中,面對著諸將,胸有成竹的問道。

洛陽之戰乃是北伐的第一戰,不僅要打勝,更要打好。

對於岳家軍而言,區區洛陽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如何能夠減少傷亡,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畢竟北伐一路向北,兵員的消耗自然是在所難免的,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傷亡,那便是隻能智取。

要知道攻城戰的人員消耗可是遠遠大於防禦戰。

“北伐乃是個長久之戰,有那麼多城要攻,末將以為只可智取,不可強攻!”

統制官李道在一旁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大家都做好了長久作戰的心理準備,因此並不急於攻城,而更多的是做好謀劃。

“依你之見,如何智取?”

對於李道,岳飛還是非常肯定的。

其也算是岳家軍中非常有謀略和膽識的將領,有統帥之才,前途自然也是不可限量。

“洛陽和蔡州地貌相似,末將以為仍可用掘子營掘進之法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