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同而化之?(第1/2頁)

作品:《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

同而化之?

趙構的意思便是要構造出一個大一統的華夏文明的大宋,不僅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更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只不過用漢家的思維和儒家理學來讓將來大宋所有子民都認同,真真正正來認同自己是華夏文明的一員。

歷朝歷代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對手就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當時的西周就是為來自西北部的的犬戎所滅國。

“在朕看來,都護府之設立依舊不過是老手段,同而化之方為教化與認同之根本。或為一勞永逸解決邊患之根本。”

“讓邊民改遊牧與農耕並重,讓邊民讀漢書習漢字,讓邊民熟知三綱五常,便為同而化之。”

相比於中原,遊牧民族更加難以建立起穩定的國家體系。

中原王朝是長期以來建立的農耕文明,漢人是被農耕束縛在土地上的,土地和人口都非常穩定。

這樣的文明,便於朝廷的管理,徵稅和徭役都是能夠穩定實施。

漢民長期接受中原文明的影響,能夠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制度,那麼歷朝歷代統治者自然能夠在中原建立穩固的政權。

而遊牧民族的遊牧文明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草原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地方。

他們逐水而居,居無定所,除非入主中原或者學習漢制,否則無法建立行政機構。

“官家所言甚是,當年鮮卑本是蠻夷,卻改漢姓學漢文。契丹同樣是蠻夷,亦為尊崇我漢家之文化,與我中原漢民無所差別。”

趙鼎一直在細細的琢磨官家的意思,心中不由得讚歎這個想法的宏大和精深。

畢竟有前朝的鮮卑和契丹的範例,只要將中原文化推廣,番邦同樣能夠與漢民無所差別。

“臣以為,設都護府管轄州府郡縣,改邊民散居為小聚居,增設郡縣,則邊民不再居無定所。孩童可入學堂,所需可尋店鋪,訴訟可循官府,這樣便與漢民無異。”

張浚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與遼金西夏等接觸頗多,自然明白邊民之所需。

“趙卿與張卿所言已是瞭解朕之所想,眼下雖未一統北境,然未雨綢繆亦可提前準備。收復漢地管轄之策和將來番邦故地管轄之策,諸位可再行細商,拿出章程出來以備將來之用。”

“臣等謹遵聖諭!”

“朕欲遣胡銓出使西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議和為籌碼安撫之。以防西夏屆時背後一刀。”

趙構的意思非常清楚的說明,如果大宋北伐金國,西夏不可妄動。

如果西夏妄動,那麼大宋自然也不懼雙線作戰,不過那是不得已為之的做法。

“官家英明,對待西夏和高麗便是先安撫後一統,徐徐圖之即可。”

張浚此時已經深刻領會到了官家的意圖,自然明白眼下主要是要將重點放在金國身上。

“至於高麗,諒他們也沒那個膽越界,只須遣使安撫便可。”

“金國內亂指日可待,朕意欲御駕親征,諸位意下如何?”

趙構話鋒一轉,直接將自己御駕親征的打算和盤托出。

這個話一出,底下的眾人可就炸了鍋,皇帝乃是系國家安穩於一身之人,輕易犯險確實有些不利於社稷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