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油然而生!(第1/2頁)

作品:《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

油然而生!

或許就是一份難得的認同之感。

能臣良將為什麼說可遇而不可求,既要靠機緣巧合,也要靠心有靈犀。

而這個虞允文雖說素未謀面,卻從他的字裡行間已然感覺到了默契和認同,不得不說文字的魅力便是源於此。

“臣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臣嘗歷考前古,當唐室陵夷之際,藩鎮跋扈,主權下移,乃能左顧右盼,慨然起恢復之心……”

“故以變法革新為中興之基,以軍制變革為一統之基,以藏富於民為恢復之基。屆時我朝以富足而臨天下,則諸侯群拜;以雄兵而霸天下,則四夷臣服。”

“其餘則乃攘四周之夷狄,弭民間之盜賊,足食而以練雄兵,澄朝堂之冗官,復天下之農業,革貪汙而消冒濫,寬民力而給車徒,亦為大宋中興之基也!”

虞允文整篇策問的答題,更多的是體現出革新變法和軍制改革,以及藏富於民。

或許是他之前是仁壽小吏的緣故,政治敏銳力比一般普通士子要強不少。

對於朝政的理解和結合地方的實際運用,能夠深入的現問題之所在。

同時他對於強雄兵征服四夷、消弭盜賊而維護治安、清除朝廷冗員並懲治貪腐等都很有針對性。

更為難得且重要的是,他認為對民眾採取寬鬆和藏富於民的理念,把民眾擺到很重要的位置。

“妙不可言!此子才情俱佳,可堪大用!”

當趙構一口氣看完虞允文的策問,有種暢快淋漓之感。

所言所思皆切中要害,並且許多方面和自己的政見非常接近,更加增添了一些對他的好感。

文中體現的格局和責任感站位很高,很有把自己放在宰執天下的位置去考慮問題。

趙構不禁腹誹道,此子須好好培養歷練一番,將來可堪大用。將來說不定還能入閣拜相,功垂千古!

殿內眾人雖然不知道官家說的是誰,但既然有人能引起官家如此讚許,就已然說明此次殿試非常成功。

至少說明此次殿試之中,有能夠吸引官家注意的有用之才。

李浩和林升的策問試題都是針對於各自熟悉的領域來展開論述。

從策論來看,李浩對於農事頗為推崇,認為農事乃是萬事之基,既能讓民眾富足,又能讓國家富強。

整篇詳述了他自己對農事展的見解和認知。

或許是李浩對於農事的熟悉,竟然也認為去安南引進優良稻種,從而改良出適合大宋的優良品種,讓大宋糧食的產量能夠大幅度的提升。

李浩這樣的認識倒是和趙構正在實施的計劃不謀而合,或者李浩將來在農事這一塊也能夠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出來。

林升或許是由於出身溫州府的緣故,對於海運和商貿之事卻是頗為熟悉。

他在策問中認為中興之基在於開放海禁,與各國各邦四方通商往來。

在他看來,富國之基單靠農事很難完成。只有將大宋的各類商品與海外各國進行通商往來,既能夠消化富餘之貨物,又能夠引進急需之物品。

一來一往之間便是積累財富的通道。

從策論中也能看出林升對於通商的熱愛和熟悉。

看完李浩與林升的策問試卷,對此二人趙構同樣是頗為滿意。

趙構對於二人的使用在心中也有了個初步的構想。

將來張去為從安南引入優質稻種之後,李浩可與其配合負責稻種改良和推廣,可以專心與農事。

而市舶司的重啟和海禁的解禁,同樣給到林升這樣的機會。

讓這些專才去做他們擅長並且熱愛的事情,也許才是真正的人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