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以戰促和?(第1/2頁)

作品:《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

以戰促和?

為什麼要以戰促和?

趙鼎之所以主動議,並且提出以戰促和來實現,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眼下金國處於四面受敵的狀況,西邊的西夏從來就沒停止過覬覦之心。

東邊的高麗雖然臣服,但那也只是表面,何況現在因為領土已經開戰。

至於遼地和中原的義軍時有戰況,總會不停的騷擾。如果這個時候大宋再往北一擊,對於金國來說後果確實不堪設想。

實在是不要小看了趙鼎提出的這四個字,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意義。

以戰促和看似是在議和,卻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這和主和派的議和是天壤之別,其中的出點也是大相徑庭。

以戰促和是透過戰爭讓金國自己主動來求和,不存在委屈求全,因此主動權在大宋手上。

並且主戰派的以戰促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休養生息,從而富國強兵,最終滅了金國。

主和派的議和是被動的,更多的體現的是一個求字。以委屈自我而求議和,其目的也是為了保全榮華富貴,苟且偷安。

“朕以為以戰促和確實是步好棋,然而如何戰?如何促?”

以戰促和可行不可行?

趙構何嘗不是想著主動議和,甚至以戰促和。

可是以戰促和必須是要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皆有方可成事。

官家這個問話既沒有指名道姓,也沒有暗有所指,似乎誰都可以回答,又似乎是在自我提問。

韓世忠想著這話趙相回答肯定不合適,至少官家提出的怎麼戰這個事自己必須是要回答的。

“臣以為,宜戰決,打擊金人痛處,不宜長驅直入,否則戰線拉得太長,補給無力將給戰局帶來負面影響!”

韓世忠先表明的態度就是要打。

戰決來刺激金人,造成金國上下已呈現四面楚歌的窘境,從而主動求和。

同時如果長驅直入造成戰線拉得太長,以宋朝目前步兵為主的兵力配置,很容易被回師的金軍穿插割香腸。

“至於從哪個方向打?臣以為京湖最佳,川陝出兵京兆府容易造成西夏的恐慌而引起誤會。江淮所處地界過於混亂,且劉錡上任不久,不宜大動。”

韓世忠繼續說道,他的擔憂不無道理。川陝方向如果貿然出兵,本來西夏也有意爭奪金地,這樣一來容易產生三國混戰,以戰促和的目的很難實現。

而江淮方向魚龍混雜,並且劉錡上任不久威信不足,指揮磨合還不成熟,難以很好的完成重任。

“嗯,此事交予岳飛,朕比較放心。京湖方向我軍對地形地貌和人文風物都較為熟悉,適合打一打這樣型別的大戰。況且岳飛在京湖屢戰屢勝,士氣頗高,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在!”

趙構所言不無道理,京湖方向確實適合打以戰促和這樣的大戰,岳家軍戰法成熟並且兵員齊整,襄陽以北都是一馬平川適合打突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