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第1/2頁)

作品:《炮灰真世子科舉逆襲+番外

祖母喜不自禁,母親心動之餘卻想推脫,“只讓你祖母陪著去就行了,娘就不去了……”

“其實讓娘和祖母一起去,是鳳衛的意思,畢竟女兒想要加入鳳衛,還需得考核家世、人品,尤其是女眷長輩。”女兒道。

“那就都去,趕緊去裝扮裝扮,等到時候咱們可別給丫頭丟臉。”她祖母發話道,也喜滋滋的去打扮了。

女子加入戶部一事在朝堂引起不少風波,可是有龔秀英這個前例,還有鳳衛和陸泉這個戶部尚書擔保,其他人不敢觸眉頭。

相比起一個掀不起風浪的女官來說,他們更加留意其他商人出身的文書,那才是大威脅。

別一不小心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成為下一個陸泉。

但是你還別說,那些商人之子打起算盤來就是能耐,讓戶部的算賬效率一下上去,讓他們想挑刺都沒地挑。

禮部,餘川把科舉革新一事透過邸報透露給地方官員,再讓地方官員們傳話給考生們,讓科舉革新一事在民間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

畢竟他們一向只鑽研四書五經,對其他的瞭解並不多,那他們以後的科舉之路怎麼辦?

但好在通知他們的本地父母官寬慰他們,“朝廷之所以調整科舉側重,是因為我們國家現在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你們看,算學好的可以去戶部,文筆好的可以去禮部,邢律好的可以去刑部……所以綜合算下來,你們的機會反而多了。”

要知道之前科舉取士,考生們都只有一條路能走,不適合的就會被刷下,沒有一絲情面可講。

可是科舉革新以後,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也許你讀書不行,其他道上就能走通呢。

民間文人們算一下,發現確實是,相比起以前的死板的科舉來,科舉革新後,卻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

等反應過來以後,科舉考生們還是支援的多。

至於邸報的另一個訊息,工部要從選拔專業的匠人,就沒那麼引人注目了。

不是科舉文人不知道這個訊息,而是專業不對口,你想吃這碗飯,都沒那個本事。

而且工部的初步篩選範圍是以往落榜的考生們,並沒有直接越過科舉這個大框架,去徵收匠人們,是給科舉考生們開闢新的道路。

不過科舉考生們沒有想到,朝廷對修路造橋的人才那麼渴求,把民間落榜的考生選走不說,後來還開始考核民間的能工巧匠們。

科舉考生們驚了,“這豈不是一步登天,我現在棄文學木工,還來得及嗎?”

“當然來得及,聽朝廷說,以後咱們國家會越來越需要工匠,這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畢竟他們科舉就是為了當官,做工匠要是也能,那他們就不再只有一個選擇。

不知不覺間,科舉的道路從一根獨木橋變成開叉的大樹,此時國家剛開始發展,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起碼池雲亭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國家人才飽和、過剩的那天了。

而且這次科舉革新一事還能給以後真正的科舉改革打下良好基礎,吏部尚書白承耀,至今為止還沒正式發力呢。

兵部,等道長們按照化學書裡面的知識點學習,很快就沉迷了進去。

他們在兵部想要什麼原材料,虎子都能給他們弄到,還是陛下的大力支援,以及每次成果出來的成就感加持,這讓他們如何不沉迷。

“化學一道果然博大精深,老道要是早幾十年看到這本書,也不至於走那麼多年的彎路了。”有老道眼眶酸澀道。

但他們又何其有幸,能在羽化之前看到一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