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實施細節

作品:《大明太子我的隱藏人格被老朱揭曉

對於大明社會現狀的理解,朱高熾自知不及這些六部官員,因此他們的意見至關重要。

然而,朱高熾也有自己的原則和見解,不會受人擺佈。畢竟他的目標,是讓驛站改革之策在大明全國推行開來。

理清思緒後,朱高熾望向官員們,眼神毫無畏懼。

\"世子殿下!\"先言的是中書舍人劉三吾,得知驛站改革的創作者後,他的立場已悄然改變,此刻言只為完善驛站制度。

\"郵驛乃朝廷出資設立,旨在傳達國之重務,軍事秘事。若依殿下之意,向平民敞開,恐加重驛站負擔,減少處理緊急軍務之人,一旦延誤軍情,豈非得不償失?再者,若讓商賈借驛站休息,豈非降低了其應有的尊嚴地位?\"劉三吾直言不諱,歷來的商人階層確實低位,驛站服務官僚,沾染商業氣息,確有悖於等級秩序。

民間對資訊傳遞的需求旺盛,這必然擠佔大部分驛站資源。大明朝雖交通便利,但馬車度有限,兩地相思唯有書信可解。

朱高熾聽後沉思片刻,回應道:\"此事易解。國事傳遞需,百姓家書則不同。我們可以設定兩條路徑,由不同人負責。\"

他展開一張黃紙,拿起筆開始繪製。\"各位,請看這裡。以京城為例,據戶部檔案,城中有數十萬商人,數萬士子及若干勞工。\"

戶部尚書點頭,這些資料無誤。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眼中閃爍精光,這小子短時間內對京城如此瞭解,顯然早有準備。\"當然,這些人大多非京城土生,故家人不在本地,每人每年至少需寄五封家書報平安,這個數量合理吧?\"

朱高熾話音未落,便抬眼問。大臣們愣了愣,隨即預設地點了頭。

\"這意味著每年僅家書傳遞就有五十多萬次,如此大規模的資訊流通,若納入驛站管理,驛站就不會閒置。\"

\"工作量增加,驛站需更多僕役和馬匹,也能緩解大明零散勞動力的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朱高熾的話引起了一些大臣的興趣。\"殿下,百姓的信件是否需按急件標準運送?\"

\"不必,即使我們有能力,百姓也可能負擔不起費用。\"

朱高熾放下紙,慢慢解釋。\"如今驛站多數閒置,那些用於傳遞資訊的良駒都養肥了,也該讓他們活動活動了。\"

\"百姓的信件,度自然是越快越好,至少要比他們現在的信使快,否則他們不會選擇我們的驛站。\"朱高熾說著,又抽出一張紙。

以京師為例,其人口已逾三十萬之眾,據此劃分,應設立不少於六個郵局以處理函件。\"

朱高熾走近,站於群臣中央,接著說:

\"假定每個郵局日處理能力達六萬封,一旦滿負荷,根據件地差異,分派不同馬隊即時轉運,務求一日內遞交給下一站,如此迴圈,信件不滯,時間得以最大限度節省。\"

\"如有需要,地方政府可調遣兵馬護送,確保郵局信譽。信件抵達目的地後,由當地郵局人員揀選並記錄信件詳情。\"

\"百姓取信亦簡便,可依據郵局公示通知自行前往,憑郵差手中的名錄領取,或選擇宅配,由郵差直接送至家中。\"朱高熾嘴角揚起,充滿信心:\"相信民眾會欣賞這般周全的服務,當然,這些服務皆有費用。\"

在這個資訊傳遞艱難的時代,一封家信的分量豈是金錢所能度量?面對這樣的郵政系統,誰會拒絕呢?

六部官員在天壇殿上聽罷,心中大致明白,郵政改革確能惠及民生,若能順利推行,朝廷或許能增添可觀的財政收入。

\"至於商人的等級顧慮,實無須過慮。商賈四海為家,風餐露宿,我們只需提供蔽風避雨之所。\"

\"且商人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若有個價廉的歇腳之處,他們必心存感激。\"

\"開放郵局予商人,主要是為了讓他們能寄存貨物於倉庫,之後的轉運工作也可委託郵局,我計算過,從中抽取的佣金相當可觀。\"

六部官員聞言眼睛一亮,他們日常與商賈交往頻繁,深知其財富實力。

\"太子殿下,不知您對郵局定價有何打算?\"

工部尚書上前問。

\"此事易解!\"

朱高熾淡笑,環視四周,似在尋找什麼。目光最終停在朱元璋擱在御案邊的龍紋玉佩上。

\"皇祖父,孫兒想借用您的玉佩。\"

朱元璋正翻閱朱高熾展示的圖表,聞言爽快應允:\"拿去吧!\"

六部大臣心中疑惑,紛紛望向那塊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