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燕王的男子緩緩轉過身,面對下屬的讚譽,他的表情並無喜悅,而是慢慢抽出飾有鱗紋的長劍,細心擦拭。

\"花架子罷了,實戰中毫無用武之地。面對蜂擁而至的敵軍,哪有機會施展?我們演練的,唯有那一擊必殺,直取敵帥要害。\" 燕王慢條斯理地陳述,聽眾似乎並不存在。

他此刻立足之地,便是大明北陲重鎮——北平。

朱棣將長劍掛回兵器架,卸下沉重的鎧甲,在一旁歇息。朱元璋為穩固邊疆,封朱棣為燕王,燕地人民英勇善戰,寓意深長。朱棣的存在猶如北方的屏障,胡人只能在風雪中望而卻步。

回顧歷史,北方土地浸透了數百年的血淚,直至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大明,這片土地才得以喘息。將都城改名為北平,寓意北方安寧。朱棣率大明精銳駐紮此地,隨時應對北方動盪的戰火。他的鐵腕統治,給這座滿目瘡痍的城市帶來了和平。

解脫了盔甲的束縛,朱棣深深撥出一口氣,彷彿只有脫下它,他才能真正放鬆。侍衛們遠遠站立,不敢近前。剛才言的,正是燕王的副將,也是唯一敢在燕王練武時靠近之人。

這位副將緩緩摘下頭盔,露出光頭,誰料這位戰場上赫赫有名的猛將,竟是僧侶。“道衍,京師那邊有何動靜?”朱棣閉目調息,輕聲詢問。

因朱元璋信仰佛教,這位副將由他親自指派,法號道衍,朱棣則給他取了俗名姚廣孝。多年的共事,兩人關係親如兄弟,何況姚廣孝智謀過人,深得朱棣重用。

“太子去世後,京師的局勢一直在變。目前陛下有立皇孫之意。”姚廣孝說到這裡,略作停頓。“我們的推測有誤,雖然起初陛下傾向於太子之子朱允炆,但小王爺的努力顯然已動搖了陛下的決定。”

“小王爺!”朱棣笑容綻開,看來當年讓兒子留京是個明智之舉。接著,他目光轉向南方,眼中寒光微閃。

太子離世,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誰不想坐上那萬眾矚目的寶座?朱棣戍邊多年,保家衛國,如今他覺得自己有了角逐的資本。以往大哥朱標尚在,他未曾有過此心,但現在不同了,那個念頭一旦萌生,他便暗中籌謀。

多年戍守邊疆,鑄就了朱棣剛毅的鐵血本色,他看待任何事都如戰場般,只有生存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年少披甲,隨父馳騁沙場,大明半壁江山的穩固,他朱棣功不可沒。

封地在握,他勵精圖治,將動盪的邊陲治理得秩序井然,dy殘部無人能從他手中溜走。如今,北地的g1部族,聞其名皆膽寒。

這大明江山,唯有他有資格問鼎那個位置。

朱棣眼中燃燒起熊熊烈火,渴望立即返回京都,啟動他的宏圖偉略。

然而,這一切似乎已不再重要,兒子得到陛下的青睞,很可能成為皇太子,到時候順理成章地接掌皇位。

對他而言,兒子為帝,與自己為帝並無二致。

壓下內心的激動,朱棣挺直腰板,收回眺望南方的目光:“三日一報京城動態,老太爺雖偏愛小王爺,卻仍未作定奪。”

“燕王,陛下或許只是在權衡,用不了多久,人選自會明朗。” 姚廣孝淡笑,彷彿一切盡在掌握。

“你說,老太爺會不會堅持初衷?”

姚廣孝輕輕搖頭。

“燕王,無人能揣測陛下的心意,冊立皇太子需名正言順。但從目前京城態勢看,小王爺在各方面已越太子之子。”

“好!”

朱棣感嘆,右手用力拍在桌案上。

“果然是我的兒子,和我一樣強大!”

這時,他忽然想到一事。

“既然小王爺極有可能成為皇太子,京城那些暗處的勢力會不會有所動作?”

“燕王放心!”

姚廣孝耐心道:“此刻小王爺是陛下的心頭肉,此時對小王爺下手,無異於自尋死路。況且,小王爺聰明絕頂,想必早已料到這一點。”

“話雖如此,王府那邊仍要多加留意,那些陰溝裡的老鼠,或許早已置生死於度外。”

沉思片刻,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看來,我們也該著手準備了。”

“燕王莫急,最佳時機還未到。”

姚廣孝走近,看著朱棣:“陛下最忌諱的就是在他眼皮底下玩弄心機。小王爺雖深得陛下寵愛,但這不代表能任意挑戰陛下的底線。皇儲未定,我們不宜輕舉妄動。”

“微臣相信,很快就會有人迫不及待地跳出來。”

朱棣默然,間接地認可了姚廣孝的見解。

跟隨朱元璋多年,他深知一旦老爺子登基為帝,許多事態都將改觀,天下的格局始終是他的心頭大事。

\"我們何時採取行動?\"

\"等待下一位帝王即位。\"

姚廣孝略作沉思,嘴角揚起一抹微笑,給出了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