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將發(第2/3頁)

作品:《紅樓如此多驕

至於目的麼……

就聽忠順王道:“等太上皇的喪事辦完,大家也就能騰出手來了,內閣增補人選,以及首輔空缺的事情,到時候也正好一起議議!”

說白了,就是希望藉著這件事,進一步給皇后和吳貴妃製造壓力,迫使她們不得不在更多的事情讓步。

在他看來,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正好可以一舉解決內閣的問題。

但兩位閣老聽完之後,卻異口同聲的做出了否決:“此事萬萬不可!”

緊接著次輔賀閣老又斬釘截鐵的道:“此乃祖宗成法,即便要變,也該是太后和皇后娘娘倡議、群臣附議方可施行,我等身為臣子,又怎可擅作主張妄自更改?”

徐閣老雖沒再開口,但沉著臉在一旁連連點頭,顯然也沒有任何通融的意思。

忠順王躊躇滿志而來,不想卻碰了這兩個硬釘子,當下臉色也變的難看起來,本想拂袖而去,但內閣是文臣之首,自己又還沒能真正掌權,只好按捺住火氣起身道:“是本王唐突了,不耽誤二位閣老交接,孤先告辭了。”

說著,終於還是沒忍住一甩袍袖。

將忠順王送出了文淵閣,徐閣老的臉色依舊沒有緩解,抖著長袖煩躁的道:“當真狂悖至極!若任由此等人掌了權,只怕必會有不忍言之事發生。”

賀閣老則是長嘆一聲,無奈搖頭道:“原本是想兩害相權取其輕,誰曾想……唉,原以為他既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總該也有些城府,知道輕重緩急的道理。”

“哼~”

徐閣老冷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那焦順固然是我等的心腹大患,但平心而論好歹是可造之材,做的事情大多也對國家頗有裨益,但這忠順王……哼!”

他再次冷哼一聲,拂袖回了文淵閣偏殿。

賀閣老愈發無奈,其實以內閣中樞的視角看來,新政的好處是越來越凸顯了,但問題是涉及到道統之爭,各方面利益相關者都由不得他們退縮半步。

……

卻說忠順王怒衝衝回了王府,長史周謨與那蔣先生早已經恭候多時。

一見忠順王滿面怒容,那蔣先生心知不妙,便忍不住頓足道:“在下早說不該操之過急,可王爺偏偏……唉~!”

最近忠順王的許多做法,他都是極不認同的,可惜苦勸了多少次,忠順王也不肯聽。

不過事實上,這也和蔣先生自己最近變化有關,原本他不過是個落第舉子,在忠順王駕前雖受重視,但也依舊存了三分自卑。

故此在忠順王面前頗能放得下身段,每每建言都要繞七八個彎兒,先把忠順王哄的高興了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但現在麼……

自從被誤認為忠順王的‘文膽’,他在士林裡聲名鵲起,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漸漸也就把自己當成了名士。

這名士,哪有卑躬屈膝一味諂媚的?

因此建言時,態度不自覺便剛硬起來,偏忠順王吃軟不吃硬,又自持優勢在我,眼中一片萬物競發、生機勃勃的景象,怎肯再聽蔣先生勸說?

這會兒忠順王心情正差,聽蔣先生又是這副‘悔不聽我言’的鋼口,當下便不耐煩的呵斥道:“這不急那不急,等到太子登基地位日漸穩固,卻哪還有本王的機會?!”

說著,又賭氣道:“那些腐儒酸丁盡是些無膽鼠輩,怪道都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哼,就算沒有他們,本王自己也……”

“王爺三思啊!”

蔣先生聽了急忙又勸:“眼下實不宜與內閣生嫌隙,一來不利於咱們製造聲勢;二來下面那些反覆小人,也有可能會因此而動搖,若壞了王爺的大計,豈非得不償失?!”

聽到‘壞了大計’四個字,忠順王終於恢復了一點兒理智,於是斜眼看著他問:“那依你之見,又當如何?”

“自然是……”

……

轉過天。

一日看遍釵黛雲的焦順,早早頂著黑眼圈回到了宮中,剛換好孝服,就得了內閣屬吏通知,讓四品以上官員在太和殿聚齊。

焦順雖是詹事府少詹事,但畢竟經歷的少,詹事府又只是個虛名,實則並未真正增設單獨的機構——畢竟當時誰都知道皇帝已經命不久矣了,沒必要為一個註定要很快淘汰的機構大費周章。

所以他是在得了提示之後,才想起滿月勸進的規矩,不由暗道一聲僥倖,虧得自己只請了一天半的假,否則群臣勸進卻獨獨少了他這個東宮少詹事,豈不滑稽?

當下忙從奉天殿偏殿裡出來,急匆匆趕到了太和殿內。

這地界,也就是俗稱的大雄寶殿。

焦順趕到的時候,群臣已經到的七七八八了,看來大多是提前得了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