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第1/2頁)

作品:《東宮嬌娥

唐細雖沒見著淑妃人,但聽太后這樣說,想來淑妃的確傷得不輕。

唐細與淑妃打過交道,深知她的脾性。身上沒有半點別的妃嬪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為人十分和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委屈求全。皇后昨兒強勢的態度她也看到了,連皇上都敢打罵,何況一個淑妃了,唐細心中多少對淑妃有些憐憫之意。

若不是礙著自己身份,唐細是覺得自己應該去探望她的。可如今她這樣的身份,怕是不合適去。

若叫皇后知道了她去長春宮看淑妃,她日子指定也不好過。

太后知道,她是皇后兒媳婦,日後伺候在皇后身邊的時候多。想著,有些事兒也得讓她知道些,做到心中有數才行。

所以,太后嘆息一聲,與她說起了往事來:“皇后與淑妃的恩怨,那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了。那時候,儉之才出生不久。淑妃,當年是以儉之乳母的身份入宮來的,做了幾個月乳母,後來就成了皇帝的女人,皇帝當時還是太子,先帝還在。”

“皇后性子是比較要強,但也不至於後宮那麼多妃子都能容得下,非得針對一個淑妃。要怪,這事怕真得怪皇帝。”

唐細認認真真聽著,心中大為震撼,半句嘴不敢插。她心裡想著,難怪皇后每回見到太子都提淑妃,原來淑妃做妃子之前是太子乳孃。

太后繼續道:“淑妃溫柔體貼,照顧儉之照顧得很好,當年才做太子妃的皇后,眾多乳孃中,最滿意的就是她。所以,皇后對淑妃十分不錯。平日裡的賞賜,也是淑妃得的最多。”

“儉之大概八個月大的時候,皇后又懷了身子。之後皇后安心養胎,因身子不適,孕吐厲害,常常需要休息,去看太子的次數比從前少了些。也就是這個時候,不好的事情就發生了。”

“淑妃的品性,哀家知道,她不是那種會耍手段勾人的人。”太后倒是公正的,沒因為皇上是她兒子就偏袒皇上,就把一切罪責推給淑妃,“是皇上不好。皇后懷有身孕,他碰不得,當時又年輕氣盛的。他從小錦衣玉食,見得多了世家貴女和宮裡端貴得體的女人,一時貪鮮,便沒把持住。”

“恰好,那日又喝了點酒。”

唐細一直不敢說話,聲都不敢吭一下。一番話聽下來,她差不多也能明白為何皇后那麼恨淑妃了。

雖然或許淑妃是被強迫的,但她曾經是皇后信任的人,卻在皇后懷有身孕的時候與其丈夫有了不乾不淨的關係……皇后那麼幹烈的性子,怕是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淑妃。

淑妃無辜,皇后其實也是無辜的。錯就錯在那個人……唐細不敢想。那個人,可不是她敢指責的。

太后卻繼續說:“皇帝皇后夫妻情深,皇帝從小就喜歡皇后。就算寵幸了淑妃,若是皇后執意不肯淑妃留在宮裡,皇上怕也會聽皇后的。”

“而淑妃,雖然夫家窮了些,但總歸她是有丈夫有孩子的人,她也不想留在宮裡。要不怎麼說造化弄人呢,就那一次,淑妃便懷了身子。她肚子裡懷了龍孫,事情可不一樣了。她回不去,皇家也不可能會容許皇嗣流落民間。”

“所以……”

所以最後淑妃便一直留在了宮裡,真正成了皇上的女人。而生下來的那個孩子,便就是如今的四皇子趙王殿下。

太后覺得心累,嘆息道:“這事兒哀家從中調和了許多年,可一直無濟於事。後來哀家都懶得去管了,要鬧,就由著他們去鬧。可這一回,鬧得的確是過了些。淑妃好歹也是四妃之一,也育有成年皇子,皇后竟然半點情面不留,把她打成那個樣子。”

唐細雖同情淑妃,也理解皇后,更對這段三個人的故事頗有些感慨。但,她此刻心中在意的,到底還是自己的夫君,是太子。

想著就算皇后恨淑妃,就算淑妃曾是太子乳孃,可那時候太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皇后怎麼會這麼擠兌太子,把一切都怪在太子頭上?

唐細問:“母后好像對太子也頗多不滿,是因為淑妃嗎?”

太后點頭:“太子從小便是淑妃帶著的,一時半刻也離不得她。淑妃也捨不得太子,所以,即便當時自己有了身孕,也親力親為照顧太子。皇后本來就因淑妃的原因有些遷怒太子,又見太子竟然那麼黏淑妃,她性子剛烈,索性之後再不管太子。”

“恰好那時候有了齊王,她便一心只撲在齊王身上。本來有先帝在,她再鬧,也不敢如何,到底畏懼先帝。可自從先帝駕崩後,她成了皇后,便是對淑妃百般刁難,淑妃不得一天好日子過。”

唐細也終於明白,為何太子齊王乃是一母同胞,卻不親近,反倒是趙王與太子親近。原來太子小的時候,淑妃照顧得多,他那時候小又什麼都不懂,自然與一起長大的趙王近一些。

大婚那日,她見趙王能與太子開那種玩笑,就看出來了趙王與太子關係不一般。

唐細覺得可憐的是太子,夾在皇后和淑妃中間,也是挺為難的。不管當年誰對誰錯,但於太子來說,一個是生他的生母,一個則是精心照顧了他幾年的淑妃,中間的關係,實在難以平衡。

太后見唐細一直垂頭不言語,怕她為難,便說:“你婆母是那種性子,你日後無需與淑妃走得太近。淑妃是明理之人,她心中會明白的。你也無需去探望她,免得惹皇后不高興。等她好了,若是碰上了面,關心她幾句也就是了。”

唐細應著:“孫兒記下了。”

唐細可以不必親自去長春宮,但她覺得,淑妃到底於太子有幾年的養育之情,若是太子對此不聞不問,怕是於太子影響不好。太子於前朝幫著皇上處理政務已是很辛苦,唐細倒不希望內院的事情也讓他分心。

所以,她便自己想了個法子,既可以不必落皇后口舌,也算是能全了東宮對淑妃的人情。

只是,她初來宮裡,凡事有想法也不敢輕易做決定,只能等太子回來與太子先商議一番。

太子雖有姬妾,但自從有了太子妃後,卻是夜夜宿在太子妃這裡。晚飯也回來吃,就算一時因與東宮裡的臣子商議國政耽誤了些時候,也會差人先來說一聲。而唐細,則是再晚都會等著他。

六月的天,已入夏,庭院裡的風和軟細膩。因太子姬妾不多,唐細每日只需處理好東宮內的日常事務便行,倒是不忙。

日子與她想象中的似乎不一樣,沒有勾心鬥角,也沒有爭風吃醋。太子又待她好,日日滋養,體貼入微,小心呵護,唐細來東宮這幾日倒是養得氣色更好了些。

唐細差了小太監去外面候著,一旦見著太子回來了,便讓小太監立即趕著回來稟告。然後唐細便先吩咐宮娥們去放水,太子回來正好沐浴更衣。

太子沐浴的時候,唐細便吩咐僕婦們擺飯,太子更完衣出來,正好有熱飯熱菜吃。吃完飯後,唐細見太子無事,倒是說出了自己的建議來。

“淑妃養傷已有數日,聽說,太后還有李貴妃她們,都去長春宮探望了淑妃。我想著,我若是親自去了,必然是打母后的臉,

叫她難做人。可若是東宮一點表示都沒有,怕別人說起來難聽。”

若太子沒得過淑妃幾年的撫育之恩,去不去不打緊。但太子受了,若不念著這個恩情在,外人不在意這件事情也就罷了,若是有心編排,說起來實在不好聽。

太子是人精,一聽這話,心下就有些明白過來,問唐細:“可是皇祖母與你說了什麼?”

唐細點頭:“皇祖母把皇后與淑妃之間的事兒,都告訴了我。”

太子道:“那你有什麼想法?”

唐細想著:“我不能去,但郭昭訓可以。她也是東宮的人,若她去了,也算是東宮的心意到了。”

不僅如此,郭昭訓還是淑妃侄女,是實實在在的親戚。既都在宮裡,淑妃又在養傷,若郭昭訓也不去探望,怕外頭人會說是她這個太子妃刻薄,故意阻攔她們姑侄。

唐細自己也不願擔這個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