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姐妹(第1/2頁)

作品:《貴女穿書守則

潭拓寺的桃花開時,夏挽秋帶著紅妝嫁入了宋家。

宋夫人自打守寡之後,便一直著素衣,這一日難得穿起了一身鮮亮的衣服,染著哀愁的眼角也散了幾分,帶著淡淡的喜悅之情。

宋家已經太久沒有出過喜事了。

外人不清楚,宋夫人自己心裡卻是明白的,兩人一直無子,不過是因著她夫君早年就傷過身子,不能有子嗣了。這件事情折磨了他許多年,愧疚著沒能留下一兒半女的承歡膝下,以至於公婆抱憾而逝。他後來納妾,也不過是不想讓她擔上嫉妒無所出的罪名,寧可自汙,實則他並不曾碰過那些個納進門來的妾氏,送她們離開時,也是奉上了豐厚的銀錢。

宋家本就是小有薄產的人家,些許銀錢還是耗費的起得,收了他們家的銀子,只要管好自己的嘴,她們還可以帶著完璧之身和豐厚的嫁妝重新嫁人,又有誰不願意呢?

也就是過繼宋承兆那一年,夫君的面上才露了些許的笑容。

對這個嗣子,宋夫人的觀感複雜。她慶幸有這麼一個孩子能讓夫君卸下心中的重擔,但又渴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兒子,只是這一生,那都只是一個奢望了。

夫君給他改名承兆,可想而知他對他有多麼大得期許,自從添了這個孩子,他所有的精力幾乎都放在了他得身上。親自替他啟蒙,手把手的教他寫字,一腔熱情都給了孩子,而她雖然心裡有些不舒服,但也盡力照顧好這爺倆的生活起居,從無半點怨言。

待到要開花結果的時候,夫君卻沒能熬到這一天。

宋夫人自丈夫去後便如同瞬時老去了十年,她待宋承兆比往日冷淡了許多,總覺得是因為他得存在,夫君才會‘安心’離開自己。那孩子也是個敏銳的,一直安安生生的不曾招惹過她。連她自己都訝異,她竟然能夠這般心平氣和的對待他。

終歸是為丈夫摔盆守孝了三年的孩子,宋夫人也知道,自己日後就得指著這孩子過活了。她直到這時方才明白,丈夫當年說求了這孩子回來,也是為了她得話是什麼意思。

作為一個寡婦,她若是獨身一人,只怕守不住這份家財。

她待宋承兆好了許多,卻也不像外人想得那樣,恨不得將嗣子牢牢的攥在手心裡面。他早慧懂事,自出孝過了童生試後,他又在同一年考上了秀才,在他們縣裡一考成名。家裡的門檻差點被媒婆踏破的時候,宋夫人才意識到,是該給他挑一門能給他添助力的媳婦兒了。

宋夫人並未奢望過高門大戶,他們傢什麼樣的情況,自家人心裡都清楚。雖說有一門當官的親戚,可是隻要一想到宋承兆原本是他們家的兒子,她心裡頭就有些不自在,也不願與那邊親近,就怕接觸的多了,那邊又把兒子攏了回去。

終究是親生的,血緣無論如何都是抹不去的。

宋夫人盯上的是讀書人家的女孩子,宋承兆這般好學,他的妻子不說熟讀四書五經,至少也得識字。她心裡頭琢磨著,同縣那位鄭老夫人的外孫女倒是合適,年齡上頭也正正合適,父親還是個官兒,門第卻不很高,兩家要說般配,倒也能論的上。

她正想請人去鄭老夫人家探探口風,卻忽見宋守備的夫人上門,說是替他說一門親事。

宋夫人心裡有些不悅意,總覺得他們插手的太多。可弟妹上門來,她也不可能將人拒之門外,更何況她說的那戶人家,跟她想得還是同一家。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弟妹給說的親事,並不是她覺得很合適的那個女孩,而是她得堂姐,堂堂三品京兆尹的閨女。

雖然那女孩兒是個庶出,卻也是讀書識字,能寫能畫,一等一的大家閨秀。

在縣裡呆得久了,宋夫人對嫡庶之分也就沒那麼在意了。更何況論起助力,夏彥可比夏慶靠譜多了!三品京官總比那外放的縣令要強得多吧?

都說齊大非偶,她卻著實捨不得推拒。

這門親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定親的這一年多,宋家不時往夏家送些土特產,夏家那邊也有回禮,其中偶爾會夾著幾樣未來兒媳婦給做的針線。雖說女紅不精,但用料都是上乘,陣腳也細密,俱都是難得的好料子,倒是驚豔了一干不知情的鄉夫村婦。見了那夏家的二小姐幾次,對方也是恭敬謙和,全無半點嫌棄的樣子,眉眼更是生的沒得挑,宋夫人自然越滿意。

能娶到這麼一個兒媳婦,絕對是她們老宋家墳地裡冒了青煙了,祖宗保佑!

迎娶新婦入門,便代表著子嗣開花結果,縱然宋承兆並非宋夫人親子,只是過繼來的侄兒,但只要有人能挑起他們家這一房的大梁,她便已經知足了。

大院早已請了人翻新打掃,粉白的圍牆是重新推倒重建的,紅牆綠瓦的四進大院紅綢遍佈,為了娶媳婦,宋夫人可是往家裡頭砸了不少銀子蓋了這新房,村裡頭不知多少人家都眼紅嫉妒,說她寡婦失業瘋了。

可等到一臺臺綁著大紅花的嫁妝抬進門的時候,那些說風涼話的便一個個變成了紅眼兔子。

宋夫人不過一笑,並不與他們多做計較。

本就是鄉下的愚夫村婦,沒什麼見識,他們又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戶人家?

這些陪嫁,放在京裡頭,只怕都根本入不得眼!

宋夫人可不是那等沒有見識的人,她一看就知道,這夏家人定是顧慮到自家的家底,所以特意縮減了嫁妝,雖看起來不好看,但他們家的閨女卻得了實惠——這也就是疼孩子的人家才會這麼做,可見他們家對這個女兒也是很看重的。

宋夫人知道夏挽秋手裡一定有私房銀子,但她並不在意。他們家的情況,別人多為自家女兒考慮有什麼不對?更何況,兒媳婦娶進了門,便是他們家的人了,便是有些許錢財也是留給子孫後代,得益的還不是他們老宋家?

**

夏挽秋出嫁了,大房便頓時覺得空了許多。

二房倒是比往年熱鬧。

鄭氏年前的時候帶著小女兒回京,再看夏初,已是有了時光錯亂之感。

同定國將軍府的婚事是她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越來越沉默寡言只會微笑,完全不似小時候那般還會同她撒嬌的女兒是怎麼被顧夫人看上的——鄭氏瞧著,夏初越來越像夏老夫人了,兩人的笑容好似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般,叫她心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