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1/3頁)

作品:《穿成古文女主對照組

楊海燕先提了秦放升職千夫長的事情, 再提了二房三房也會高興,主要是想看看這件事上,秦母的看法。透過秦放的話, 再透過和秦奶奶、秦母的相處, 她對秦家有些瞭解了。一般的事情是秦奶奶做主, 但是秦奶奶不會做秦母的主,而在秦二嬸秦三嬸面前, 秦奶奶是說一不二的。

這其實很好了解, 秦母是秦奶奶培養的接班人,所以秦奶奶最給秦母面子。在古代,長子長孫的意義非同小可。

她想聽聽秦母對於二房三房的看法,因為秦放升官的事情, 秦家人肯定都要說的。但是在古代, 還沒有分家, 有些銀子是要上交的。又或者,秦放升官了,秦家人會不會要秦放養全家等等。她提前告訴秦母, 也是讓秦母心裡有個底。卻不料,會聽到一些八卦。

這個秦三叔她沒什麼印象, 畢竟才見了一面。她對秦二嬸的印象是最深的,再加上牛蛋的原因,這個秦二嬸大概就是小說裡的極品存在了。

楊海燕好奇的問:“阿母, 這三叔有其他的打算是什麼意思?”

秦母對楊海燕是沒有保留的, 長子有出息了,以後他們這房的孩子們是要仰仗長子的,仰仗長子跟仰仗長媳沒什麼區別。當然,前提是長媳是個聰明人。而在秦母的眼裡, 楊海燕自然是個聰明的。所以她知無不言:“前兩年,阿放每年都帶回三兩銀子,且不說他是不是全部帶回了,但是一般人家,吃吃喝喝,一年到頭都存不下三兩銀子的,所以在大家眼裡,阿放這是有出息了。

如果他三叔過繼了守成,阿放有出息了,還能不照顧自己弟弟嗎?守成年紀大了,知曉事情也沒有關係,他要的也不是真正的親兒子。至少在名義上,守成過繼過去了就是他的兒子了,而且,他們還是親叔侄。”

楊海燕明白了:“他這也不是過繼兒子,而是拉進相公的關係。說的難聽點,用大房的錢給他養兒子。”

秦母:“就是這個理。”

楊海燕:“可是沒必要,且不說將來三叔的閨女會不會孝敬他們,給他們送終。可就算不會,相公也不會袖手旁觀的,畢竟是自己的親叔叔,有我們一口飯吃,終有他們一口飯吃的。”以秦放的性格,肯定會給他們養老的。

再說,秦三叔他們晚年沒有人養老,秦放這個侄子給他們養老送終,也是理所應當的。所以犯不著要過繼。

秦母:“話是這樣說,但是你三叔就不信。”

楊海燕:“阿爹和阿母你不同意,難道家人還能逼著不成?”

秦母:“逼是沒有人逼,可如果鬧出來也不好看。你阿爹雖然也不同意,可作為兄弟,他又是老大,不能把話說的太死,所以這事兒得我撐著不同意。”

楊海燕倒是知道的,如果秦父不同意,旁人會說他不顧兄弟死活。但秦母只是嫂子,她可以沒有顧忌。“那爺爺奶奶是怎麼說的?”

秦母:“他們沒有同意,也沒有不同意。只說這件事讓我們自己做主。”她也體諒公公和婆婆,畢竟兩邊都是兒子,不管過繼不過繼,也都是他們的孫子。

秦母能想到的,楊海燕自然也想到,可是:“阿母,現在相公回來了,三叔如果和相公提了這件事,那可怎麼辦?”

秦母哼了聲:“他敢。我和你們阿爹還活著呢,他三叔要是敢為難阿放,看我怎麼收拾他。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爹孃還活著,長子就做主把弟弟過繼的。”

楊海燕知道,秦母的話可不只是說說,她想了想:“不如讓三弟跟我們去邊關吧。”

秦母一愣:“啥?”隨即又道,“不用不用,你們的日子也不容易,哪裡能去給你們添麻煩。”

楊海燕道:“我們在邊關過的還不錯,相公是七品千夫長,可以有五個私衛,雖然五個私衛的月例要自己出,但是他們是相公要培養的心腹。我在鎮上用嫁妝銀子開了鋪子,家裡也買了幾個下人,此番回來沒有帶下人,一是怕家裡不習慣,二是怕有心人多想。但是阿母是自己人,我是斷斷不能瞞著的。”這種事情的確不能瞞著。不然秦母如果知道了,還以為兒子兒媳婦防備著她,心裡也會傷心。

當然,楊海燕之所以透露,也是看人的,秦母是個可靠的婆婆,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像秦二嬸這樣的婆婆,那她自然不會什麼都說。

秦母長大了嘴巴,完全不敢想象。她兒子有了什麼侍衛,她兒媳婦開了鋪子買了下人,這……不過隨即一想,這也是對的,她兒子當官了,家裡能沒有下人嗎?不敢怎麼當官老爺?

秦母:“還是算了,守成還是不要去麻煩你們了。”

楊海燕:“這有什麼好麻煩的?”她看秦家的孩子都瘦瘦的,也知道家裡過的不如意,“咱們在那邊,經常有魚肉吃,肉是將士們去山上打獵的,魚是河裡的,這都不花錢,所以三弟跟著我們去了,肯定能養的好好的。”不能說是自己買的魚肉,不然秦母肯定不會讓孩子過去。“而且啊,到了那邊,相公還能叫他功夫,他還年輕,多學點本事,以後也好有更好的出路。還是,阿母你擔心我欺負孩子?”

秦母真是哭笑不得,不過心裡也感動:“這我再想想。”長子不在,二兒子自然不能離開,讓小兒子跟著長子和長媳走倒是可以。一則讓小兒子跟長媳婦處處感情,以後小兒子長大了,對小兒子也是好的。二則小兒子跟著長子,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至於兒媳婦說的,魚肉都吃不光,她是不想的。不過,看長子長得這麼高大,她想想也許是真的。還有就是,小兒子如果走了,三房還能動什麼心思?

楊海燕也沒有再說這件事,她不過是一提。秦放的弟弟妹妹好了,對秦放來說也是好事情。不然他們在這裡日子過得不好,秦放這個長子也不能不管,左右都要管,救急不救窮,還不如一開始就好好的培養秦放的弟弟妹妹。“對了阿母,方才奶奶說,二丫和三丫去學繡工了,四丫怎的沒去?”

秦母嘆氣:“這件事說來話長。我們秦家田裡地裡的出項都是交給公中的,過了農忙,大家閒下來去鎮上縣城裡找活兒幹,賺的銅板自己留一半,一半給公中。”這樣倒是再合裡不過,畢竟家裡造的房子都是公中出的錢,如果他們不交錢,公中哪來的錢造房子?

楊海燕認真聽著。

秦母繼續道:“後來到了前年,阿放捎信回來的時候帶了三兩銀子過來,並在信裡說,如果可以的話,希望爺爺能讓家裡的弟弟去唸書,多認識幾個字,以後也好找個好活兒幹,別一輩子辛辛苦苦的耗在地裡,賺的錢還買不起肉包子。

當時阿放的爺爺認為,這是阿放拿命換來的錢,而且服軍役本也不該是阿放去的,所以這三兩銀子公中就收了一兩,剩下的二兩讓守業和守成去唸書,當是束脩。不過同時也表示,家裡也沒有多餘的銀子,所以這些銀子能念多久的書,能認識幾個字,就看他們兄弟的造化。”

楊海燕覺得,秦爺爺作為家裡的大家長,這樣的安排還算合理。不過她也沒有明著說,而是繼續安靜的聽著:“那後來呢?又怎麼跟繡工扯上事兒?”

秦母說到這個,真是有些生氣:“還不是他二嬸。她二嬸說,我們大房的孩子多,吃的也多,阿放賺的錢還只上交了三分之一,這對二房三房不公平。這事兒我們也不好說,所以阿放奶奶做主,就讓二房的二丫和三房的三丫,今年去了繡工坊學繡工,學費一個人五百文,兩人剛好一兩銀子,這一兩銀子公中出。”